成语拼音:hóng zhēng xiāo sè
成语解释:形容诗文意境深远,幽雅恬静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诗文
繁体字形:泓峥蕭瑟
英文翻译:Hongzheng bleak
泓:1.水深而广。2.清水一道或一片叫一泓:一泓清泉。一泓秋水。
峥:〔峥嵘〕形容高峻。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凡:山势峥。岁月峥。嵘(róng)。
萧:1.草名。蒿子的一种。2.冷落、衰败、没有生气的样子:萧条。萧然。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
“泓峥萧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泓峥”形容水声或水波荡漾的样子,“萧瑟”则多指秋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环境清冷的氛围。合在一起,它常用来描绘一种既有流动感、又有寂静感的场景,比如深秋的湖边,水面泛着涟漪,周围却一片空寂。
这个成语适合用在哪些场景里?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写一篇关于老宅院的散文,可以这样描述——“推开斑驳的木门,庭院里一池秋水泓峥作响,墙角的梧桐叶随风萧瑟,仿佛时光在此凝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对比,画面瞬间有了层次感。再比如描写心境:“他站在山顶,听着远处溪流的泓峥声,感受着迎面而来的萧瑟秋风,内心的躁动竟渐渐平息。”这里既传递了环境的具体细节,又暗含了情绪的变化。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文雅的成语,日常说话用会不会太刻意?我的个人观点是,语言就像调料,关键看怎么用。在创作诗歌、小说或需要营造特定氛围时,这类成语就是宝藏;而日常交流中,如果对方也喜欢文学,偶尔使用反而能让对话更有趣味。比如聊起旅行见闻时说:“那天住的民宿后院有片小池塘,夜里听着泓峥水声,看着萧瑟竹影,突然就懂了古人为什么爱隐居。”这样说既自然,又带了点诗意。
其实成语最大的魅力在于“以少胜多”。当我们说“泓峥萧瑟”,四个字就同时激活了听觉、触觉和视觉记忆。试着对比直白的描述:“有水声和风吹树叶声,感觉很安静”,显然前者更有想象空间。这种语言效率,正是汉语独特的美感所在。下次写作时,不妨找找这种“复合型”成语,或许能让文字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