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í pān bù zǐ
成语解释:盘绕在泥里而没有被污染。比喻人不得志但不丧失节操。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有补于事,泥蟠不滓,行参圣师。”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泥蟠不滓
英文翻译:Mud and scum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蟠:屈曲;环绕:龙蟠虎踞。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滓:1.沉淀的杂质:渣滓。泥滓。2.污浊:垢滓。滓浊。
“泥蟠不滓”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背后藏着有趣的故事。它原意是说乌龟在泥潭里打滚,身上却不沾污秽,后来引申为人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保持高尚品格。比如有人问:“老张在建筑行业干了二十年,怎么还能坚持不拿回扣?”同事会竖起大拇指:“他就是泥蟠不滓的典型,工地再混乱,他照样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种品质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其实就像小区里收废品的李阿姨,每天经手成堆的纸箱塑料瓶,但每次称重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有次邻居多给了五块钱,她追着人家跑了两栋楼归还。这何尝不是“污泥”中的闪光?
这个成语的现代启示是什么?关键不在于环境多恶劣,而在于选择如何自处。就像刚入职的实习生小王,面对部门里虚报加班的风气,他选择如实填写考勤表。三个月后经理抽查时,只有他的记录经得起检验,反而获得破格转正机会。
我常想,“出淤泥而不染”其实是个动态过程。就像洗车时总会有泥点溅到身上,重要的是及时擦拭。某次参加行业论坛,发现几位资深专家即使面对主办方的过度招待,依然坚持自费餐饮。他们闲聊时说:“习惯养成就像打疫苗,次数多了自然产生抗体。”
保持本真需要哪些具体行动?不妨试试“三秒法则”。遇到诱惑时先深呼吸三秒,就像超市结账多找零钱时的停顿。有位便利店店主分享经验:她在收银台贴了张手写便签“诚信值千金”,这个视觉提示帮助她多次主动退还顾客遗落的财物。
最后要明白,泥潭本身并不可怕。就像台风天的行道树,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但只要根系扎实,来年春天照样萌发新芽。重要的不是完全避开泥泞,而是在跋涉过程中,记得时常掸去裤脚沾染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