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í ér bù zǐ
成语解释: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成语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泥而不滓
英文翻译:remain honest and clean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滓:1.沉淀的杂质:渣滓。泥滓。2.污浊:垢滓。滓浊。
“泥而不滓”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比喻人在污浊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举个例子:老张在单位里负责采购,供应商常给他塞红包,但他总是笑着拒绝,同事私下都说他“泥而不滓,像个活菩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要特意强调“在泥潭里不被污染”?其实这和古代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史记》中描述屈原“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就是在战乱纷争的年代,用这个成语赞美那些在混乱中依然坚持原则的人。
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去年我们小区物业招标,业主代表小王顶着开发商的各种诱惑,硬是把价格砍下来20%。事后他说:“烂泥塘里开荷花,这事儿总得有人做。”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坚持,不正是“泥而不滓”的生动写照?
有人或许疑惑:在现实压力下,保持高洁真的值得吗?我倒觉得,这个成语不是说要做个“道德完人”,而是强调底线意识。就像学生考试不作弊,虽然可能少得几分,但心里踏实;职场人拒绝灰色交易,或许升迁慢些,但能睡安稳觉——这种选择本身就是种智慧。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网红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坚持做知识科普内容。评论区总有人说“在粪坑里淘金”,但他们用事实证明,泥沙俱下的环境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更显眼。这让我想到,或许“泥而不滓”不仅是种品格,更是种生存策略。
说到底,这个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启示在于:环境复杂从来不是堕落的借口。就像暴雨后的荷花,越是沾满泥点,越要昂着头开——毕竟,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主动权始终握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