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wèi zì míng
成语解释:见“泾渭分明”。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清楚
繁体字形:涇渭自明
英文翻译:be quit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泾:(Jīng)泾河,水名,发源于宁夏,经甘肃、陕西流入渭河。
渭:渭河,水名。黄河主要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向东横贯陕西中部,到潼关入黄河,长818千米。下游渠道纵横,富灌溉之利。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泾渭自明”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看一个场景:老张和小李因为项目方案吵得不可开交,但旁观的老王却笑着说:“你俩别急,这事儿其实泾渭自明——客户邮件里早就写清楚要求了。”这里用成语既点明了真相就在眼前,又缓和了争执的氛围。
为什么说“泾渭自明”特别适合现代职场? 比如部门会议上,新人小周拿着两份数据报告犹豫不决。总监直接指着屏幕说:“市场反馈和后台数据泾渭自明,优先执行B方案。”这种场景下,成语既避免了“你错了”的尖锐否定,又快速推动决策落地。
记得去年帮朋友调解家庭矛盾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当夫妻俩为“谁该接送孩子”争吵时,墙上的值日表明明贴着轮班安排。这时候用“其实这事泾渭自明”来提醒,比直接指责“你眼瞎啊”有效十倍。成语在这里成了化解尴尬的缓冲带。
这个成语只能在正式场合用吗? 完全不是!上周邻居问我该选哪家装修公司,我指着楼下两家店铺说:“看施工现场的整洁程度,水平高低早就泾渭自明。”菜市场大妈比较蔬菜新鲜度时,其实也在用生活化的方式实践这个成语的精髓。
个人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泾渭自明”反而更具现实意义。就像刷短视频时,某些博主刻意制造的争议话题,仔细查证原始资料就会发现真相往往简单明了。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让生活中的“泾渭”真正“自明”。
下次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不只是文学修辞,更像是给我们戴了副透视眼镜——帮我们穿透迷雾,直指事情的本质核心。毕竟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世界里,培养看透表象的能力,可能比盲目争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