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īng
  • tàn
  • yán
  • lěng
  • m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成语解释: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成语出处:《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英文翻译:Cold and hot are self-evident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意思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湖里结冰了。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东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

炭:1.木炭。2.像炭的东西:山楂炭。3.〈方〉煤:阳泉大炭(山西阳泉出的一种煤)。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冷:1.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冷水。现在还不算冷,雪后才冷呢。你冷不冷?2.使冷(多指食物):太烫了,冷一下再吃。3.不热情;不温和:冷面孔。冷言冷语。冷冷地说了声“好吧”。4.寂静;不热闹:冷落。冷清清。5.生僻;少见的:冷僻。冷字。6.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冷货。冷门。7.乘人不备的;暗中的;突然的:冷箭。冷枪。冷不防。8.比喻灰心或失望:心灰意冷。看到他严厉的目光,我的心冷了半截。9.姓。

热:1.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热水。趁热打铁。三伏天很热。3.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热一热饭。把菜汤热一下。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热。退热。5.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热心肠儿。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衷。7.受很多人欢迎的:热货。热门儿。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8.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自学热。9.放射性强:热原子。10.姓。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成语评论

哎哟喂,今天咱们来聊个有意思的成语——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啥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东西不用自己吹牛,好坏别人心里门儿清”。比如说啊,你买个网红奶茶,喝一口发现齁甜,这时候你压根不用吐槽,朋友看你表情就知道这玩意儿踩雷了,对吧?

那问题来了,这成语到底用在哪合适?举个职场例子呗。比如公司新来了个程序员,平时闷头敲代码不咋说话,但每次项目出问题他都能三下五除二搞定。时间一长,同事心里自然给他贴了个“技术大神”标签。你瞅瞅,这不就是“冷热自明”吗?能力摆在那儿,根本不用天天开会自夸。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社会是不是更需要主动表现?我觉着吧,这事儿得看情况。就像谈恋爱,你天天给对象送花说情话,结果约会总迟到,时间久了人家心里肯定犯嘀咕。相反,那些嘴上不黏糊、行动特靠谱的,反而更容易被信任。所以说啊,行动和实力才是硬道理,这可比嘴上功夫实在多了。

再举个反例你品品。比如直播带货的主播,把商品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粉丝收到货发现质量稀烂。这时候就算主播删差评、买水军,消费者心里早就有杆秤了。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冰炭效应”——东西到底好不好,时间一长根本藏不住。

最后插句个人观点哈。我觉着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伙儿每天被广告、营销轰炸得头晕眼花,反而更珍惜那些“少说多做”的人或品牌。就像老字号餐馆从不搞网红营销,但门口永远排长队。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