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ú
  • shī
  • su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iú yí shī suǒ

成语解释:犹言流离失所。

成语出处:《清史稿·世祖纪》:“自后有流移失所甘心投诚者,有司礼送京师,加恩畜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繁体字形:流移失所

英文翻译:become destitute and homeless

流移失所的意思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移:1.移动:转移。迁移。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2.改变;变动:移风易俗。贫贱不能移。3.姓。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成语评论

流移失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因灾祸或变故被迫离开家园、失去安身之处的状态。比如:“洪水冲垮了村庄,村民们流移失所,只能暂时住在临时帐篷里。”这样的场景,让人直观感受到成语背后沉重的现实意义。

有人可能会问:流移失所”和“无家可归”有什么不同?其实前者更强调“被迫迁移”的过程,比如战争导致大批百姓流移失所;而后者更多描述结果,比如一个人因失业长期露宿街头。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环境剧变的推动力。

来看另一个例子:“经济危机中,许多小企业倒闭,员工流移失所般四处寻找新工作。”这里用成语形容职场人的动荡,既保留了原意,又拓展了使用场景。可见,这个表述不仅能描述物理空间的迁移,也能比喻精神或经济层面的“失根”状态。

为什么现代社会仍存在流移失所的现象?自然灾害、武装冲突、土地开发等因素依然存在。但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国际组织能更快展开救援,比如某国地震后,全球援助使流移失所的灾民三个月内就住进了过渡安置房。这种进步让我们看到,人类应对危机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个人认为,关注流移失所群体时,既要看到他们的苦难,也要发现其中蕴含的韧性。就像候鸟迁徙,暂时的漂泊往往孕育着新生的可能。某位采访对象曾说:“失去房子后,我们反而在临时社区找到了更紧密的邻里关系。”这种转化视角,或许能帮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变故。

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流移失所的报道,不妨多思考:除了物质援助,他们最需要什么?根据心理学研究,重建身份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同样关键。就像给盆栽换盆,既要提供新土壤,也要小心保护根系。这种人文关怀,往往决定着漂泊者能否真正“重新扎根”。

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不断迁徙的产物。今天的城市居民往上数三代,很多都有流移失所的家族记忆。这种集体经历提醒我们:所谓安定,往往是动态平衡的结果。就像江河改道会形成新沃土,社会的流动性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可能催生意想不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