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ng jiǔ huò ròu
成语解释:把酒肉当作水浆、豆叶一样。形容饮食的奢侈。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漿酒靃肉
英文翻译:Pulp and wine
浆:[jiāng]1.较浓的液体:豆浆。泥浆。纸浆。粉浆。2.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或衣服使干后发硬发挺:浆洗。衬衫领子要浆一下。[jiàng]同“糨”(jiàng)。
酒:1.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
霍:迅速;快:霍然而愈。霍地转身。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提到“浆酒霍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其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把酒当水喝,把肉当菜吃”,用来形容极度奢侈浪费的行为。比如:“古代贵族宴席上浆酒霍肉,吃不完的食物直接倒掉,百姓看了只能摇头叹息。”
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成语?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对资源的态度。试想一个公司年会:整只烤乳猪只取最嫩部分,茅台开瓶仅喝一口,剩下的全部丢弃——这种场景是不是和成语描述的画面惊人相似?
在江南某古镇,我曾见过这样的对比:老茶客用紫砂壶续水七泡,茶叶渣晒干做枕芯;隔壁网红店将整块蛋糕拍完照就扔进垃圾桶。前者是惜物智慧,后者恰似现代版“浆酒霍肉”。这让我思考:物质丰裕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这种警惕奢侈的古老提醒。
成语背后藏着什么警示? 它不仅是批评铺张浪费,更在说资源分配的社会责任。就像某扶贫纪录片里的镜头:山区小学的午餐只有白粥咸菜,而城市餐厅每天倒掉半吨厨余。这种割裂感,正是成语在当代的鲜活注解。
个人认为,应对“浆酒霍肉”现象,现代人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建立“资源可视化”意识,通过碳足迹计算器等工具,量化自己的消费行为;二是培养“物尽其用”的创造力,比如把咖啡渣做成除味剂,用旧衣服改造成收纳袋。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对抗浪费文化的具体实践。
当我们在超市扔掉稍有磕碰的水果时,当办公楼深夜亮着无人使用的灯光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穿越时空的生活哲学——对待资源的态度,终将定义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