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shèng zhī jù
成语解释:胜:胜地;具:才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许询好游山水,而体便登垑,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濟勝之具
英文翻译:An instrument of economic victory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胜:[shèng]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胜仗。取胜。2.打败(别人):以少胜多。战胜敌人。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胜于雄辩。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胜景。胜境。引人入胜。5.姓。6.(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胜。[shēng]肽的旧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具:1.用具:家具。文具。2.具有:具备。粗具规模。3.备;办:具结。谨具薄礼。4.才能;才干:才具。干城之具。5.写出;陈述:具名。条具时弊。6.量词。用于棺材、尸体和某些器物:一具尸体。
“济胜之具”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能够帮助达成目标的条件或工具”。比如有人问:“为什么他能成功完成这个项目?”答案可能是:“因为他提前准备了充足的资源,这就是他的‘济胜之具’。”
那么,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哪些场景里呢?举个例子,小明想参加马拉松比赛,但平时缺乏锻炼。朋友提醒他:“体力是长跑的‘济胜之具’,你得先打好基础。”这里用“济胜之具”强调“必要条件”的重要性,比直接说“你要多锻炼”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没有‘济胜之具’,是不是注定失败?”其实未必。比如老张创业初期资金不足,但他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弥补了短板。这说明“济胜之具”可以是动态获取的,关键是要有发现和创造条件的意识。
从个人视角看,现代社会特别强调“资源整合能力”。与其等待所有条件就绪,不如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已有资源。我曾见过大学生用二手设备拍出获奖短片,这正是把“有限条件”转化为“济胜之具”的生动案例。
最后想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济胜之具”。可能是专业知识、人际关系,甚至是坚持学习的习惯。就像登山者不会抱怨背包太沉,而是会检查哪些工具能帮自己登顶。认清优势、补足短板,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锻造胜利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