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án
  • p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kǔ lián pín

成语解释: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成语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救助弱势

繁体字形:濟苦憐貧

英文翻译:Help the poor

济苦怜贫的意思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苦:1.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苦胆。这药苦极了。2.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3.使痛苦;使难受: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4.苦于:苦旱。苦夏。5.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6.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这双鞋穿得太苦了,不能修理了。7.姓。

怜:1.怜悯:可怜。怜惜。同病相怜。2.爱:怜爱。爱怜。

贫:1.穷(跟“富”相对):贫农。贫民。贫苦。2.缺少;不足:贫血。3.用于僧道的自称:贫僧。贫道。4.姓。5.絮叨可厌:这个人嘴真贫。你老说那些话,听着怪贫的。

成语评论

济苦怜贫”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其实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看到别人受苦受穷就想去帮一把”。比如邻居王大爷发现楼下的流浪汉大冬天没厚衣服,第二天就把自己儿子的旧棉袄送了过去,还塞了袋热包子——这种不声不响的善意,就是这个词最生动的注解。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有扶贫政策和社会救助,还需要个人“济苦怜贫”吗?其实就像炒菜放盐,政府的大锅饭管饱,但街坊邻居递过来的一碗热汤,能让日子更有温度。去年我们社区组织给山区孩子捐书,有个六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压岁钱全换成了文具,这种自发的关怀,往往能填补制度照顾不到的缝隙。

记得去年台风过境时,开便利店的老张把冰柜里即将过期的便当全部分给了滞留旅客。当记者采访他时,他挠着头说:“反正这些食品明天也要报废,不如让需要的人填饱肚子。”这种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智慧,让“济苦怜贫”不再是单纯的施舍,而变成了有尊严的帮助。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怎么实践这个理念?我观察到小区里最近兴起的“共享菜篮”就很有意思——谁家买菜多了就往篮子里放,需要的人随时取用。这种不刻意、不张扬的互助模式,既保留了受助者的体面,又延续了传统文化中“润物细无声”的关怀精神。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媒体转发救助信息,虽然没亲自到场,但通过传播让更多人参与,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济苦怜贫”?就像上周朋友圈刷屏的患病儿童募捐,三小时就筹满了手术费,科技放大了善意的影响力。

说到底,“济苦怜贫”从来都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利。无论是捐出积蓄的企业家,还是默默照顾独居老人的外卖小哥,关键不在于帮助的规模大小,而在于那颗愿意对他人困境保持敏感的心。当这种意识成为社会呼吸的空气,冷漠自然无处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