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ch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ú shí chén mù

成语解释:见“浮石沉木”。

成语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浮石沉木

英文翻译:Pumice wood

浮石沉木的意思

浮: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浮萍。油浮在水上。浮云。脸上浮着微笑。2.在水里游: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浮雕。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浮支。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7.空虚;不切实:浮名。浮夸。8.超过;多余:人浮于事。浮额。9.姓。

石:[shí]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花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见〖岩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药石。4.姓。[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沉:1.(在水里)往下落(跟“浮”相对):石沉大海。星沉月落,旭日东升。2.物体往下陷:地基下沉。3.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沉下心来。沉得住气。把脸一沉。4.(程度)深:沉醉。沉痛。睡得很沉。5.分量重:箱子里装满了书,很沉。6.感觉沉重(不舒服):胳膊沉。头沉。“沈”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成语评论

浮石沉木”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奇怪——石头怎么会浮起来?木头又怎么会沉下去?其实,它比喻的是事情颠倒黑白、违背常理的状态。比如有人把偷懒说成“高效休息”,把敷衍了事包装成“灵活变通”,这就有点“浮石沉木”的味道了。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会用这种反逻辑的说法?答案很简单:为了掩盖问题,或者让错误显得合理。

举个例子,历史上有个故事:某地官员为了应付检查,把粮食短缺说成“百姓自愿节食修德”,还号召全国学习。这种强行把坏事说成“好事”的操作,不就是典型的“浮石沉木”吗?有人可能会疑惑:“难道没人发现真相?”其实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只是迫于压力保持沉默。这说明,“浮石沉木”现象往往伴随着权力或舆论的操控。

换个角度看日常生活:小张熬夜打游戏导致上班迟到,却对老板说“我在测试人体抗疲劳极限”。这种用荒唐理由掩盖错误的行为,虽然看着可笑,但仔细想想,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找台阶下。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宁愿编造借口也不愿承认错误?我的观察是:直面问题需要勇气,而“浮石沉木”式的说辞能暂时缓解心理压力。

职场中也常能看到类似现象。比如某公司明明是因为管理混乱导致项目失败,总结会上却大谈“市场环境突变”或“团队创新试错”。这种避重就轻的汇报方式,本质上是在把“石头”(管理问题)硬说成能浮在水面,把“木头”(外部因素)强行按进水里。有趣的是,这类说辞偶尔真能蒙混过关——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深究真相。

关于“浮石沉木”的合理性,我倒有个不同看法:有些时候,它可能是无奈之下的缓冲策略。比如医生对重症患者说“多休息就能好转”,或是父母用“童话式解释”回答孩子的敏感问题。这些善意的、非恶意的“反常识”表达,其实包含着保护他人情感的考量。关键区别在于:使用者是否心怀善意,以及是否在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

最近看到个挺有意思的案例:网红餐厅把“分量少”宣传成“精致餐饮”,将“价格贵”解释为“为艺术体验付费”。评论区有人吐槽“这不就是浮石沉木嘛”,也有人觉得“换个说法确实让人更容易接受”。这种现象引出一个新问题:当“浮石沉木”成为营销手段,我们该批判还是理解?个人认为,只要不涉及欺骗,适度包装属于商业智慧;但若本末倒置,迟早会被消费者识破。

观察这些例子会发现,“浮石沉木”之所以存在,本质上源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像河里的木头本该浮着,但若有人故意绑上石头,它就会违反自然规律沉下去。生活中那些颠倒黑白的说辞,往往也藏着类似的“捆绑操作”。看清这点后,我们至少能做到:既理解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真正的木头终会浮出水面,该沉的石头也留不住。

"浮石沉木"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