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ú píng làng gěng
成语解释: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茎。比喻漂泊无定的人
成语出处:元·乔吉《扬州梦》楔子:“博着个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懒出豫章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浮萍浪梗
英文翻译:Duckweed wave stem
浮: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浮萍。油浮在水上。浮云。脸上浮着微笑。2.在水里游: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浮雕。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浮支。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7.空虚;不切实:浮名。浮夸。8.超过;多余:人浮于事。浮额。9.姓。
萍:1.浮萍。2.红萍,水生蕨类植物。即满江红。浮生于水面,叶绿色,秋季转红色。全草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又可作绿肥。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梗:1.植物的枝或茎:菜梗。2.直;挺直:梗着脖子。3.阻碍:从中作梗。
“浮萍浪梗”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字面意思是“漂浮的浮萍、随波的草茎”,常用来形容人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状态。比如有人可能会说:“他这些年就像浮萍浪梗一样,换了五个城市工作,连行李箱都磨破了边。”这样的描述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动荡中的无奈?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状态难道只有负面意义吗?”其实不然。隔壁老张年轻时走南闯北做茶叶生意,虽然自嘲是“浮萍浪梗”,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全国各地的客户资源。可见漂泊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流动中的机遇。
比如刚毕业的小王,三个月内跳槽三次,父母觉得他“太不稳定”。但换个角度看,他其实在快速试错:第一次发现传统行业不适合,第二次意识到自己更喜欢创意类工作,第三次终于找到自媒体运营的赛道。这种主动选择的“漂泊”,反而成了探索人生方向的必经之路。
“古代人怎么看这种状态?”翻看唐诗宋词会发现,李白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何尝不是带着浮萍浪梗的潇洒?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定风波》,更是把颠沛流离化作“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古人早就告诉我们:漂泊未必是失败,可能是另一种生命形态。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当代自由职业者中,78%的人表示享受“移动办公”模式。他们可能今天在洱海边写代码,下个月去景德镇学陶艺。这种新型的“浮萍浪梗”,正在重新定义人们对稳定性的认知——就像冲浪者不是被浪推着走,而是踩着浪尖舞蹈。
我个人觉得,数字时代给“浮萍浪梗”赋予了新内涵。以前被迫的漂泊,现在可以变成主动选择的流动。重要的是建立内心的锚点:可能是专业技能,可能是人际关系网,也可能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只要线轴在手,飘摇反而成就了风景。
下次听到有人说自己是“浮萍浪梗”,不妨多问一句:“你是在随波逐流,还是在乘风破浪?”水面下的根系是否生长,往往比表面的漂动更值得关注。毕竟,亚马逊雨林里最粗壮的红杉树,幼苗时期也是顺着河水漂流寻找扎根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