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píng làng jì
成语解释:浪迹:到处飘游。比喻漂泊不定
成语出处:柔石《二月》:“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的疆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風萍浪跡
英文翻译:Fengping wave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萍:1.浮萍。2.红萍,水生蕨类植物。即满江红。浮生于水面,叶绿色,秋季转红色。全草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又可作绿肥。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提起“风萍浪迹”这个词,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拆开来看,“风中的浮萍”和“浪里的踪迹”这两个意象,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这个成语究竟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张三辞了稳定的工作,背着相机走遍三十多个国家,朋友笑称他是“风萍浪迹的追光者”——这种既自由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正是成语最贴切的写照。
为什么这个成语总带着诗意?仔细想想,浮萍随风而动、浪花留痕即逝的特性,天然带有一种轻盈的浪漫感。就像李白的诗句“浮云游子意”,同样是漂泊,换个角度就能看到洒脱。比如纪录片导演常年驻扎荒野,用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文明,外人看来居无定所,但当事人反而觉得“风萍浪迹”正是他们拥抱世界的方式。
有个有趣的矛盾点:我们既向往“说走就走”的自由,又渴望“落叶归根”的安稳。就像小王在互联网公司辞职后,用三年时间边打工边环游中国,他在游记里写道:“别人说我像风萍浪迹,其实每座城市的菜市场都让我找到家的温度。”这提醒我们——漂泊与安定,未必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妨注入新理解。比如自由职业者小美,她的工作台有时在洱海边的民宿,有时在东京的共享办公室。她说:“别人眼中的风萍浪迹,对我来说是精准的航线规划。”这种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变量的智慧,让古老成语焕发出当代生命力。
最后分享个观察:疫情后流行的“数字游民”群体,把“风萍浪迹”变成了可复制的生存模式。他们在巴厘岛写代码,在清迈做设计,看似居无定所,实则通过互联网建立了更稳固的连接网络。这或许预示着:未来的“浪迹”,不再是孤独的漂泊,而是带着根系生长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