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i zhōng lāo yuè
成语解释: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
成语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临安府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
繁体字形:海中撈月
英文翻译: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sea ---- 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捞:1.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打捞。捞饭。捞鱼。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趁机捞一把。3.顺手拿:披上衣服,捞起铁锹就走。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海中捞月”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不可能实现的事。比如有人总想靠彩票一夜暴富,朋友劝他:“你这简直是海中捞月,不如踏实工作。”这句话生动道出了盲目投机的不切实际。
有个常见疑问:为什么用“海中捞月”作比喻?其实古人早就发现,月亮倒影在海上看似触手可及,实则永远捞不起来。就像有人总想改变别人的固有观念,说再多道理也像在捞水中月影,到头来只是徒增烦恼。
我曾在创业时见过类似情况。有位合伙人坚持要开发超出市场需求的“完美产品”,团队反复提醒:“客户需要的是能解决痛点的工具,不是概念模型,咱们别搞海中捞月。”可惜他最终耗尽资金,项目无疾而终。这个教训让我明白: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往往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也藏着智慧光芒。有位老渔民告诉我:“虽然海里捞不到月亮,但月光能指引渔船夜航。”这让我联想到,有些看似徒劳的探索,或许能意外开辟新路径。就像科研工作者在失败实验中发现的副产物,往往催生重大发明。
现代生活中,“海中捞月”式的行为依然常见。家长逼迫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年轻人透支健康追逐网红同款生活,这些都在重演着捞月的寓言。或许我们需要学会区分:什么是值得坚持的梦想,什么是注定虚妄的执念?
最后看个自然界的巧合:招潮蟹挥舞大螯仿佛在打捞潮水,实际是在吸引配偶。这提醒我们,有些表面看似徒劳的行为,可能藏着更深层的生存智慧。生活中很多事情,换个视角就会有全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