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i kū jiàn dǐ
成语解释: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成语出处: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海枯見底
英文翻译:Bottom of the sea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底:[dǐ]1.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4.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5.何,什么:底事伤感。6.古同“抵”,达到。[de]同“的”。
“海枯见底”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海水干涸到露出海底,常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真相彻底暴露。比如公司财务造假被曝光,老板面对记者追问时,员工私下感叹:“这下可真是海枯见底,谁也瞒不住了。”这时候,事情的核心矛盾已经完全浮出水面。
有人可能会问:“用这个成语时,必须指负面结果吗?”其实不一定。比如考古团队历经十年终于破解古墓谜题,领队激动地说:“今天算是海枯见底了!”这里反而带有拨云见日的积极意味。成语本身是中性的,重点在于强调“彻底显露”的状态。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朋友因误会冷战半年,直到某天无意间发现对方默默帮助自己的证据,脱口而出:“原来真相早就该海枯见底。”这时候,情感层面的“海底”被揭开,反而成为关系修复的契机。我认为,这恰好说明许多看似糟糕的“暴露”,其实蕴含着转机。
再举个例子:智能手机普及后,很多传统行业被迫转型。有企业家在行业论坛上说:“技术革新让市场海枯见底,但同时也露出了新航道的礁石。”这种用法跳脱了非黑即白的判断,把注意力转向如何应对变化。个人觉得,这种灵活解读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以多关注它的“动态感”——无论是真相被揭开的过程,还是环境剧变带来的连锁反应。就像退潮后显露的礁石,虽然可能划伤船底,但也能成为建造灯塔的地基。学会在“见底”的状态里寻找可能性,或许比单纯感叹更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