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i hé shí làn
成语解释:犹海枯石烂。
成语出处:清·秋瑾《精卫石》第二回:“海涸石烂情无改,正欲归坐续言词。”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盟誓等
繁体字形:海涸石爛
英文翻译:till the seas dry up and the rocks decay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涸:积水无存:干涸。枯涸。
石:[shí]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花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见〖岩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药石。4.姓。[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烂:1.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烂泥。稀粥烂饭。2.腐烂;破碎:烂苹果。回收废铜烂铁。3.形容程度深:烂醉如泥。烂熟于胸。
“海涸石烂”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画面感的,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例子:“即使海涸石烂,他对环保事业的热情也从未消减。”这里既点出了时间的漫长,又强调了坚持的信念。
有人可能会问:“海涸石烂”和“海枯石烂”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比喻时间久远或意志坚定,但“海涸”更突出资源耗尽的状态,比如“干旱让这片湖几乎海涸石烂”,而“海枯”侧重自然变迁,比如爱情誓言中常用“海枯石烂心不变”。
再换个生活场景:“老张修了三十年自行车,街坊都说他是海涸石烂的手艺人。”这句话用夸张手法,把平凡的职业写出了厚重感。成语不一定要宏大叙事,日常小事也能用它增添趣味。
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老派”成语吗?我的观点是,语言像工具箱,关键看怎么用。比如程序员调试代码到凌晨,开玩笑说“bug不改到海涸石烂不罢休”,反而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里活起来。
最后看个反例:“他们的友情海涸石烂,上周却因为借车吵架了。”这里故意制造矛盾,其实提醒我们:成语表达的是理想状态,真实人际关系更需要日常维护。海水不会真干,石头不会真烂,但坚持和包容才是永恒主题。
语言就像河流,成语是河底的鹅卵石。用“海涸石烂”时,别光想着文绉绉,试着把它放在具体的人和事里——可能是早餐铺坚持用老面发酵的阿姨,也可能是你书桌上那盆养了五年的绿萝。让老词长出新芽,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