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ú gē yì sòng
成语解释: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成语出处: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饬礼神之馆,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涂謌邑誦
英文翻译:To sing and recite
涂:1.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涂抹。涂饰。涂脂抹粉。涂上一层油。2.乱写或乱画;随意地写字或画画:涂鸦。信手涂上几笔。3.抹去:涂改。把写错的字涂掉。4.泥:涂炭。5.海涂的简称:涂田。滩涂。6.同“途”。7.姓。
歌: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歌。民歌。2.歌唱:载歌载舞。
邑:1.泛指城市:通都大邑。2.县。
诵: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诵。诵诗。2.背诵:过目成诵。3.述说:传诵。称诵。
“涂歌邑诵”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它描述的是老百姓在街头巷尾自发庆祝、传唱歌谣的热闹场面。比如:“村里通了公路后,家家户户摆酒庆祝,小孩举着糖葫芦满街跑,老人哼着山歌晒太阳——整个村子简直成了涂歌邑诵的活样板。”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种成语具体用在哪里合适呢?其实它特别适合描述民间自发的喜庆氛围,比如丰收、节庆或重大政策落地后的民生改善场景。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新建的公园开放当天,广场舞大妈们特意换了红色秧歌服,大爷们拉二胡的调子都比平时欢快,连外卖小哥路过都忍不住跟着打拍子。这种“全民参与感”正是涂歌邑诵的核心——它不讲究形式多华丽,关键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快乐传递。有人可能会疑惑:这和普通庆祝活动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持续性”,比如某个旅游小镇常年保持节庆氛围,游客随时能感受到当地人的文化热情,这种长期沉淀的民俗生态更能体现成语的精髓。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中容易产生年代错位感。比如描述科技园区发布会时说“程序员们涂歌邑诵庆祝新产品上线”,反而显得用力过猛。我的建议是:当你想突出“民间自发”和“文化传承”两个要素时再使用,比如传统手艺复兴后老匠人带徒弟的场景,就比商业活动更适合用这个词。毕竟不是所有热闹场面都配得上“邑诵”的文化厚度。
有趣的是,现在有些古镇把涂歌邑诵做成了固定表演项目。白天游客看到的是精心编排的歌舞,但夜幕降临后,茶馆里老先生即兴弹唱的本地小调,河边浣衣妇人哼的劳动号子,这些未经设计的日常片段,反而更接近成语的本真状态。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往往藏在人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间,刻意营造的热闹就像包装过度的礼品盒,拆开后的内容物才是关键。
下次遇到需要描述民间文化活力的场景时,不妨先想想:这里的热闹是自上而下的安排,还是自下而上的生长?如果是后者,用“涂歌邑诵”准能给你的文字添上三分烟火气。毕竟能把“老百姓自己玩得开心”说得既文雅又准确的中文成语,还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