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n bǐ zhī juàn
成语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润笔之绢
英文翻译:Handkerchief
润:1.不干燥:湿润。2.加油或加水使不干燥:润肠。润润嗓子。3.细腻光滑;滋润:润泽。4.使有光泽;修饰:润色。5.利益;好处:利润。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润笔之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你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吗?举个例子:某位作家为朋友的公司写了一篇宣传文案,朋友送了他一套精美的茶具作为答谢,旁人打趣道:“这可是‘润笔之绢’啊!”这里“润笔之绢”就指代对创作者的物质回报。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用电子支付了,这个成语过时了吗?其实不然。比如自媒体博主接广告合作时,评论区常有粉丝调侃:“今天的视频是‘润笔之绢’赞助的吧?”这说明成语的核心意义——创作与回报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
另一个常见疑问:只有文字创作才能用这个成语吗?看这个例子就明白了:设计师小王帮邻居重画店铺招牌,邻居送了他两箱水果,小王笑着说:“没想到画个招牌还有‘润笔之绢’。”可见无论是文字、绘画还是其他形式的创作,只要涉及劳动回报,都能用这个成语。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样的成语?有个真实案例:某初创公司请人设计LOGO却不想付费,结果收到的设计稿质量明显敷衍。负责人这才明白:“原来‘润笔之绢’不是客套,而是对专业价值的认可。”这反映出尊重创作价值的必要性。
个人认为,在内容创作蓬勃发展的今天,“润笔之绢”的概念需要更多维度的理解。就像视频创作者接受“充电打赏”,本质上也是数字时代的“润笔之绢”。但要注意的是,创作者既不能过分强调物质回报而失去初心,也不能让“用爱发电”成为剥削的借口。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创作生态健康发展。
最后留个思考:下次看到喜欢的创作者发布作品时,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支持?或许一杯咖啡的打赏、一次用心的转发,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润笔之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