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ù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ùn bǐ zhī zī

成语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润笔之资

英文翻译:Capital of embellishment

润笔之资的意思

润:1.不干燥:湿润。2.加油或加水使不干燥:润肠。润润嗓子。3.细腻光滑;滋润:润泽。4.使有光泽;修饰:润色。5.利益;好处:利润。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资:1.财物;钱:物资。投资。2.质地:资质。3.资格;资历:论资排辈儿。4.供给;提供:资助。以资参考。5.“貲”,另同“

成语评论

润笔之资”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说的就是写文章或画画时,别人给的“辛苦费”。比如你帮朋友写了篇演讲稿,对方塞给你一个红包说“别嫌少,就当润笔之资”,这可比直接说“给你钱”显得有文化多了。

古代文人怎么用这个词呢?举个真实场景:明朝有书画家给人写墓志铭,主家除了管吃住,还会准备二十两银子放在砚台旁。这时候说“区区润笔之资,聊表心意”,既保全了读书人的面子,又完成了实际交易——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比现代人转账时备注“稿费”风雅多了?

现在还有人用这个说法吗?其实在自媒体圈子里就有变种。比如公众号作者接广告,甲方不说“我们付你五千块”,而是讲“希望能用润笔之资支持优质内容”。这么一说,商业合作立马带上了文人相惜的味道,读者看着也不觉得突兀。

有人问:给钱就说给钱,为什么要绕弯子?这里藏着中国人的处世智慧。直接谈钱伤感情,但完全不计报酬又难以为继。“润笔之资”就像个缓冲带,既承认了创作的价值,又维持了知识分子的体面。就像现在设计师接私活,客户把费用说成“请你喝杯咖啡”,其实杯子里装的可能是拿铁味的房贷月供。

我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今内容创作时代。短视频博主收到打赏,UP主接品牌合作,本质上都是现代版润笔之资。重点不在叫法,而在于建立对知识劳动的尊重机制——毕竟用爱发电可以撑一时,但可持续的创作生态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撑。

下次看到有趣的文章或视频,不妨想想:如果这个内容真的帮到了你,用点赞收藏是精神鼓励,而实际支持就像古人说的润笔之资。两者结合,或许能让创作者更长久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说到底,文化传承和柴米油盐从来都不是对立面,关键看我们怎么找到那个优雅的平衡点。

润笔之资的造句

  1. 造句 据说,三个字写好后,江汉关赠其润笔之资纹银500两,可谓一字千金。
  2. 造句 这幅画儿便以百金以付肖兄,权当润笔之资。
  3. 造句 当然,润笔之资无需担心,我会按照藏地游历画家中的最高规格支付。
  4. 造句 白石老人收下了润笔之资,却迟迟没有作画。
  5. 造句 果然是佳作吗?香君姑娘是不是也打算包几十两润笔之资予我呢?
  6. 造句 (1)稿费,又称为“润笔之资”、“润笔费”;(2)版税,又称为“提成费”、“版费”;(3)买断版权,又称为“作价购稿”。
  7. 造句 就算到今天,我还以为自己写检讨的水平足以为人捉刀赚润笔之资呢。
  8. 造句 1901年,上海东亚益智译书局在报上刊登广告征集书稿,“译出之书……当酌送润笔之资或提每部售价二成相酬”.
  9. 造句 这位崔光同志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