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é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é zé ér yú

成语解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涸澤而漁

英文翻译:drain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

涸泽而渔的意思

涸:积水无存:干涸。枯涸。

泽:[zé]1.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2.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3.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4.洗濯。5.汗衣,内衣。[shì]古同“”,解散。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渔:1.捕鱼:渔捞。渔船。渔翁。渔业。竭泽而渔。渔人之利。2.谋取(不应得的东西):渔利。

成语评论

涸泽而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思想特别贴近生活。比如,张三承包了一片鱼塘,为了快速赚钱,他直接把水抽干捞鱼,结果第二年鱼塘彻底荒废——这就是典型的“涸泽而渔”。表面看一次性赚得盆满钵满,实际上断了未来的财路。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现实中总有人这么做?举个例子,许多互联网公司要求员工“996”加班,短期内确实能提高产出,但长期下来却导致团队创造力下降、人才流失。这就像把鱼塘的水榨干,暂时捞到鱼,却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生态。

关键问题:为什么人们明知不可为,还是选择涸泽而渔这和人性中的“即时满足”倾向有关。比如学生考前通宵突击,虽然能应付考试,却损害了健康;网红景区过度开发吸引游客,反而破坏了自然环境。当短期利益触手可及时,人们容易忽略未来需要付出的代价。

不过有个有趣现象:那些坚持“留水养鱼”的人往往走得更远。我认识的水果店老板从不给草莓打膨大剂,虽然个头小卖相差,但回头客越来越多。这让我想到,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竭尽所有”,而在于“留有余地”。就像种树,急着摇树干摘果子的人,永远等不到枝繁叶茂的那天。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慢经营”反而成了稀缺能力。有家出版社坚持二十年只做精品书籍,在电子书冲击下依然活得很好;而某些靠标题党吸睛的自媒体,三个月就消失在算法洪流里。涸泽而渔的陷阱,本质是用确定性透支换取不确定的回报。

下次面临选择时,不妨多问自己:这个决定是给未来挖鱼塘,还是抽水捞鱼?有时候少赚点、慢点走,反而能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毕竟,真正的丰收,永远属于那些愿意等待季节流转的人。

涸泽而渔的造句

  1. 造句 年轻学子,应有远大的志向,不能涸泽而渔。
  2. 造句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3. 造句 但实际上,这样一种涸泽而渔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4. 造句 够了就行了,做人不能太贪,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5. 造句 渔业资源濒临枯竭日本涸泽而渔自食恶果。
  6. 造句 不过幸运的是,这位领主至少懂得涸泽而渔这个道理,因此领民相对来说还是可以混个温饱的,但是想要繁盛起来那就不太可能了。
  7. 造句 不要涸泽而渔,每天让这只老鼠吐一个圈,我们将会有无数个圈。
  8. 造句 我曾经听过两句古话,叫‘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9. 造句 如此好的东西徐舜自然不会放过,不过本着不能‘涸泽而渔’的原则,徐舜只取了其中二十来株已生长了五十年以上的药草。
  10. 造句 何况一个是生生不息的制造青色水液,一个有可能是涸泽而渔,不是傻子的林竹当然知道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