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zé zhī shé
成语解释: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蛇将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人情世故
繁体字形:涸澤之虵
英文翻译:Snake of dry water
涸:积水无存:干涸。枯涸。
泽:[zé]1.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2.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3.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4.洗濯。5.汗衣,内衣。[shì]古同“释”,解散。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蛇:[shé]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yí]见“逶蛇”。
“涸泽之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故事其实特别简单。比如,想象一个干涸的池塘,两条蛇原本生活在水里,突然没水了,它们只能互相搀扶着逃命。这时候,有人看到它们怪异的姿势,不仅没帮忙,反而被吓跑了。蛇的“笨办法”反而成了保命的策略——你看,成语想说的道理就藏在故事里。
自问:为什么蛇不自己跑,非要缠在一起?其实这里有个隐藏逻辑:环境突然恶化时,个体的能力可能不够用,合作反而能争取机会。比如公司遇到危机,员工如果各自为战,可能全盘崩溃;但若互相支持,哪怕方法看起来奇怪,也可能找到出路。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疫情期间,两家竞争餐厅共享库存、联合送餐,看似违背商业逻辑,却像涸泽之蛇一样,撑过了最难的日子。”这种“反常操作”恰恰呼应了成语的核心——在绝境中,打破常规才能生存。
自答: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不一定。比如描述团队创新:“产品研发陷入僵局时,小组像涸泽之蛇般尝试跨界合作,结果意外打开了新市场。”这里反而成了积极突破的象征。
有人觉得这个成语带着点“无奈”,但我更愿意理解为生存智慧的幽默表达。就像北方人冬天把大白菜囤在地窖里,看似笨拙却实用。现代社会推崇效率至上,但偶尔“用土方法解决问题”反而能跳出思维定式。
下次看到同事用Excel手动统计数据,别急着嘲笑——说不定这种“笨功夫”里藏着未被自动化的关键细节。涸泽之蛇的故事,或许在提醒我们:生存第一,面子第二。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那两条蛇成功找到新水源,它们会继续保持合作,还是恢复独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藏着我们对人际关系最真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