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xìn bù yí
成语解释:非常相信;毫不怀疑。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
繁体字形:深信不疑
英文翻译:believe firmly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开。2.古同“伸”,表白。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疑:[yí]1.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2.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nǐ]1.安定,止息。2.古同“拟”,比拟。
提到“深信不疑”,你可能会想到那些毫无保留的信任场景。比如朋友说“明天一定下雨”,你连天气预报都不查就直接带伞出门,这就是一种“深信不疑”。但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事情如此坚定?其实背后往往藏着长期积累的信任感,或者某种情感依赖。
举个例子,小王总说同事老张“做事靠谱”,哪怕老张偶尔犯错,小王依然对他深信不疑。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当我们对某人的能力或品格形成固定认知后,即便出现矛盾信息,大脑也会自动过滤质疑。这既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判断失误的隐患。
再比如科学领域,牛顿定律曾被奉为真理,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但当时有多少人能立刻接受新理论?多数人依然对旧体系深信不疑。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而信任的打破往往需要更强烈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或许比固执己见更重要。
有趣的是,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让深信不疑变得更容易。算法不断推送同类内容,让人逐渐丧失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这时候不妨提醒自己:再确信的观点,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就像吃火锅时总觉得自己调的蘸料最好,说不定试试别人的配方会有惊喜。
最后想说的是,相信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是否留有反思空间。那些既保持信任又能适时调整认知的人,往往能在变化中找到更稳固的立足点。下次遇到“我确定没错”的瞬间,不妨多问一句:“万一呢?”或许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