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shān mì lín
成语解释:见“深山穷林”。
成语出处:鲁迅《彷徨·伤逝》:“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深山密林
英文翻译:dense forests in the deep mountains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提到"深山密林",你会想到什么成语?"藏龙卧虎"这个词再合适不过。记得去年在武夷山徒步时,向导指着云雾缭绕的山谷说:"这山里住着不少退隐的学者,真可谓藏龙卧虎之地。"这让我突然明白,那些看似寂静的山林,往往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精彩。
为什么古人常说"曲径通幽处"?去年秋天我在莫干山竹林漫步时,沿着石板小径七拐八弯,眼前豁然出现一座千年古寺。这种视觉与心境的双重转换,正是成语描绘的意境——看似寻常的路径往往通向意想不到的秘境。
"虎啸山林"真的存在吗?东北虎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告诉我,他们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到成年东北虎的吼声能传播3公里。这种震撼不仅是声音的穿透力,更暗含着生态链顶端的威严,就像职场中真正的实力派,无需张扬自显分量。
最近重读《瓦尔登湖》,对"树大根深"有了新理解。去年台风过境时,小区里新栽的景观树倒了一片,而山里的百年老树却屹立不倒。这让我想到,现代人追求速成的心态,是否也该学学古树的智慧?表面的繁华不如扎实的根基来得可靠。
在浙江丽水的古村落,我见过最生动的"林深见鹿"。清晨薄雾中,野生梅花鹿低头饮水的场景,比任何人工景区都动人。这种不期而遇的美好,或许就是深山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当我们停止刻意寻找时,真正的惊喜才会悄然显现。
有朋友问我: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关注这些老成语?我想起在秦岭做生态调研时,当地老人用"山高皇帝远"形容偏远地区的发展困境。这些浓缩着先人智慧的短语,就像GPS定位的坐标点,帮助我们快速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下次看到城市规划争议时,"毁林造田"这个词会不会让你多些思考?
最近在整理旅行笔记时发现,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山见闻,往往印证着成语的现代价值。上周参观的生态农场,用"伐木丁丁"形容再贴切不过——不是破坏性的砍伐,而是科学间伐时斧斤与树木的合奏。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