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g gē màn wǔ
成语解释: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成语出处:瞿秋白《乱弹·代序》:“‘乾嘉以降’不久,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欢娱
繁体字形:清謌曼舞
英文翻译:pleasing to ears and eyes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歌: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歌。民歌。2.歌唱:载歌载舞。
曼:1.柔美;细腻:曼舞。2.长;远:曼延。曼声。3.姓。
舞:1.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2.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某个传统节日里,村口戏台传来悠扬的笛声,几位舞者衣袖飘飘旋转如风。有人问:"为什么用'清歌曼舞'形容这场面?"原来清脆的歌声穿透夜色,柔美的舞姿让观众仿佛置身仙境,这正是成语最贴切的用法——既突出听觉的纯粹,又展现视觉的流动美。
在一场现代婚礼上,新娘与闺蜜们即兴表演了一段流行歌曲串烧。台下大伯笑道:"这不就是清歌曼舞嘛!"有人疑惑:"电子音乐也算'清歌'?"其实成语重在传递愉悦氛围,不必拘泥于传统乐器。年轻人们用手机打光营造的星河效果,配上轻快的舞步,反而给古语注入了新活力。
有时,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描绘自然景色。清晨竹林里,鸟鸣啾啾如歌,竹叶随风摇曳似舞。当朋友说"眼前就是清歌曼舞的景象",我突然意识到:文字本就有通感魔力。这种将听觉视觉交融的表达方式,恰好印证了中文独有的诗意基因。
有人问:"清歌曼舞只能描述欢快场景吗?"记得某次参观非遗展览,老艺人用沙哑的嗓音唱着祖辈传下的船工号子,双手模拟波浪摆出祭祀手势。那种苍劲有力的"歌"与"舞",同样传递着震撼心灵的力量。可见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艺术形式触动人心,而不局限于表面的柔美。
观察都市生活发现,地铁站里偶尔能遇见弹吉他的街头艺人。当他们的歌声混着城市噪音飘散,上班族匆匆而过的身影竟像某种现代舞。这种充满矛盾感的画面,让我重新思考:清歌曼舞的本质,或许是人类对美好瞬间的本能捕捉,它既存在于精心设计的舞台,也藏在粗糙真实的日常里。
茶室墙上挂着"清歌曼舞"书法作品,老板却说最爱听后厨洗碗碟的叮当声。这种反差引发有趣思考:当我们剥离成语的既定框架,或许能发现更多生活美学。就像洗碗声中的节奏感,何尝不是市井版的"清歌"?关键在于保持感知美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