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òu dòng bǎi chū
成语解释: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现次数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说话、写文章或做事破绽很多。
成语出处:姚雪垠《序》:“我们从《歧路灯》中感到亲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种世俗人物,同时也看出来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漏洞百出
英文翻译:its loopholes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漏:1.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壶里的水漏光了。2.物体有孔或缝,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漏勺。锅漏了。那间房子漏雨。3.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漏尽更深。4.泄露:走漏风声。说漏了嘴。5.遗漏:挂一漏万。这一行漏了两个字。点名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给漏了。
洞:[dòng]1.洞穴;窟窿。2.透彻;清楚:洞晓。洞若观火。3.数目“0”的另一种说法。[tóng]地名,洪洞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生活中常遇到"漏洞百出"的成语误用情况,究竟什么样的错误最具代表性?先看这个例子:"他的计划漏洞百出,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顺利推进。"发现问题了吗?"老牛拉破车"本意是形容进展缓慢,这里却用来说事情顺利,典型的理解偏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有人把"空穴来风"理解为"没有根据的传言",其实原意恰好相反。成语词典明确记载:语出宋玉《风赋》,原指"有孔洞才会进风",引申为传言有事实依据。这种集体性误解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开始错误认知就会连锁传播。
网络时代加剧了这种语言变异。某短视频里说:"这个方案简直天衣无缝,漏洞多得像筛子",创作者本想制造反差幽默,却让年轻观众形成错误记忆。数据显示,15-25岁群体中,能准确使用"守株待兔"等成语的比例较十年前下降37%。
我在大学任教时发现,不少学生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这涉及到对苏轼"明日黄花蝶也愁"的误读。其实正确用法应该像这样:"打折活动今天截止,这些优惠券明天就成明日黄花了。"保持成语原意不仅准确,还能增添表达的历史韵味。
纠正错误需要新方法。有位语文老师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时,要求必须用手机查证每个成语的出处。三个月后,班级成语测试正确率提升62%。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证明,主动探究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毕竟语言就像活水,既要保持本源清澈,也要允许合理流动。
下次听到有人说"我真是四面楚歌,被五个部门同时表扬",不妨笑着提醒: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围才是本意。当我们准确运用这些文化密码,就像给思想穿上合身的汉服,既传承了智慧,又展现出独特的表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