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è
  • gēng
  • è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成语解释: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亲,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焉有此理?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烈女不更二夫

英文翻译:The martyr is not the second husband

烈女不更二夫的意思

烈:1.强烈;猛烈:烈火。烈日。烈酒。性子烈。轰轰烈烈。兴高采烈。2.刚直;严正:刚烈。3.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士。先烈。4.功业:功烈(功绩)。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更:[gēng]1.改变;改换:更改。更换。2.经历:少(shào)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3.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半夜。[gèng]1.副词。2.更加;越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再:更上一层楼。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夫:[fū]1.丈夫(zhàng·fu):夫妻。夫妇。姐夫。姑夫。2.成年男子:匹夫。一夫守关,万夫莫开。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夫。农夫。轿夫。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夫役。拉夫。5.姓。[fú]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2.人称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成语评论

烈女不更二夫”这个成语,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源自古代社会对女性贞节的极端推崇,字面意思是“刚烈的女子不会改嫁第二个丈夫”。比如有人会说:“她坚持独自抚养孩子,村里老人感叹她真是‘烈女不更二夫’。”不过这种例子在现代语境中往往带着复杂意味。

为什么古人会推崇这种行为? 在农业社会,家族财产继承和血缘纯正被视为头等大事。女性守节既能维护家族声誉,也符合当时“从一而终”的道德标准。就像《礼记》里写的“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上千年的婚嫁文化。

放到今天还适用吗? 当代社会更看重婚姻质量而非形式捆绑。我认识一位阿姨,前夫家暴离婚后,她边打工边读夜校,后来遇到现任丈夫相互扶持二十多年。她说:“忠诚不该是单方面的枷锁,而是两个人共同的选择。”这或许比单纯强调“不改嫁”更有现实意义。

有个有趣现象:古人只要求女性守节,男性却能三妻四妾。就像《红楼梦》里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却要维持正室体面。这种双重标准如今看来显然不公平,但也提醒我们成语背后的时代局限性。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不在于复刻旧规,而在于启发对承诺的思考。就像种花,硬把枯枝绑在架子上只会两败俱伤,不如松土施肥让植物自然生长。婚姻中的忠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守护,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人设。

下次听到这个成语,不妨把它当作观察社会变迁的切片。从裹小脚到职场女性,从父母之命到自由恋爱,婚恋观的演变就像河流改道,带走泥沙的同时也滋养着新的沃土。重要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