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ōng
  • táng
  • xi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ōng táng dà xiào

成语解释: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唐赵璘《因话录·征》。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成语出处: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唐赵璘《因话录·征》。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补语;指大家都笑

繁体字形:烘堂大笑

英文翻译:Baking hall laughs

烘堂大笑的意思

烘:1.用火烤或烤火取暖:烘干衣服。烘手。2.衬托:烘托。

堂:1.正房:堂屋。2.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礼堂。课堂。食堂。3.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堂。过堂。4.用于厅堂名称,旧时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三槐堂。5.用于商店牌号:同仁堂(北京的一家药店)。6.堂房:堂兄。堂弟。堂姊妹。7.a)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堂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节叫一堂:两堂课。c)旧时审案一次叫一堂:过了两堂。d)用于场景、壁画等:三堂内景。一堂壁画。8.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2.古同“”。

笑:1.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笑容。微笑。眉开眼笑。哈哈大笑。2.讥笑:耻笑。见笑。笑他不懂事。3.姓。

成语评论

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烘堂大笑”这个成语?举个例子:小明在班会上模仿班主任的口头禅,动作夸张语气滑稽,全班同学瞬间烘堂大笑,连窗外的鸟都惊飞了。这里的关键在于,笑声不是零星的“噗嗤”一声,而是整个空间里的人同时爆笑,像热浪一样填满房间。

有人可能会问:“烘堂大笑和哄堂大笑是同一个词吗?”其实“哄堂大笑”才是标准写法,但口语中常有人混淆。比如公司开策划会时,同事老张误把“元宇宙”说成“元宵节宇宙”,大家愣了两秒后突然哄堂大笑——这种集体笑场的情景,正是成语的最佳使用场景。

为什么这个成语容易记错呢?我的观察是,“哄”字带有声音嘈杂的意象,而“烘”字更强调温度感。比如家庭聚会上,叔叔讲完年轻时的糗事,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火锅的热气混着笑声在屋里盘旋,这时候说“屋里烘堂大笑”反而多了种画面感。虽然用字不标准,但这种语言演变恰恰反映了成语的生命力。

需要注意什么使用误区?比如朋友私下聊天时突然发笑,这就不算烘堂大笑。必须是在特定场合引发的群体反应——就像上周社区讲座,专家PPT里混入一张柴犬表情包,全场200人同时笑出声,后排阿姨的保温杯都差点打翻。这种由意外引发的连锁反应,才是成语的灵魂所在。

有趣的是,现在网络用语里常说“笑不活了”,但传统成语反而更传神。试想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辞口误,礼堂里此起彼伏的笑声像浪花拍打墙壁,用“烘堂大笑”四个字,是不是比“哈哈哈刷屏”更有画面冲击力?好的语言工具就该像瑞士军刀,关键时候精准解决问题。

最后分享个小技巧:判断是否该用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房间角落。如果笑声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连空气都在震动,这时候用“烘堂大笑”就对了。语言就像调色板,选对成语能让回忆自带立体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