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én
  • sǒu
  • ér
  • ti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én sǒu ér tián

成语解释:同“焚林而田”。薮,林薮。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繁体字形:焚藪而田

英文翻译:Burning the field

焚薮而田的意思

焚:烧:焚香。玩火自焚。忧心如焚。

薮:1.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泊。也指有草无水的沼泽。2.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渊薮。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田:1.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麦田。棉田。2.蕴藏矿物可供开采的地带。专用于某些生产的土地:油田。盐田。3.同“佃(tián)”。4.同“”。

成语评论

焚薮而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很常见。比如有人为了快速赚钱,把一整片森林砍光种庄稼,结果土壤退化、生态崩溃,这就是典型的“焚薮而田”——用破坏性的方式追求短期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为什么说这种行为不可取?举个例子,某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填湖造酒店,结果几年后湖水污染、鱼类灭绝,游客反而避而远之。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思维,就像成语里的烧光草木捕猎,看似高效,实则埋下隐患。

普通人生活中会遇到类似情况吗?当然有!比如家长逼孩子每天刷题10小时,短期成绩可能提升,但长期可能导致厌学甚至心理问题。这就是教育领域的“焚薮而田”——用透支未来的方式换取眼前成果。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资源丰富的领域,越容易出现这种短视行为。比如互联网行业某些公司疯狂烧钱抢市场,最后反而拖垮整个行业生态。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而非竭泽而渔。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现代农业提倡的轮作休耕,企业开始重视ESG评价体系,都是对“焚薮而田”思维的修正。或许这个古老成语的价值,就在于它像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急功近利背后的代价。

下次做决定时,不妨多问自己:这个选择是“播种”还是“焚烧”?有时候放慢脚步深耕细作,反而能走得更远。就像老农说的:“地要养,不能榨”,这朴素的智慧,和两千年前的成语竟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