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ú shì bù dǔ
成语解释: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习以为常
繁体字形:熟視不覩
英文翻译:To look at or not to see
熟:[shú]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2.—3.同):西瓜已经熟了。4.(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熟菜。饭熟了。5.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熟皮子。熟铁。6.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熟人。熟视无睹。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7.熟练:熟手。熟能生巧。8.程度深:睡得很熟。深思熟虑。[shóu]义同“熟”(shú)。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睹:看见:耳闻目睹。有目共睹。熟视无睹。睹物思人。
“熟视无睹”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的意思其实特别贴近生活。比如,你每天上下楼都会经过楼道里堆着的旧纸箱,刚开始觉得碍眼,时间久了却连看都不看一眼——这就是典型的“熟视无睹”。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对长期存在的事物逐渐麻木,失去了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办公室里总有人离开座位不关电脑屏幕,同事一开始还会提醒,但半年过去,大家已经默认这是“正常现象”,甚至新来的实习生也跟着学。这时候有人问:“为什么没人管?”答案可能很扎心:因为大家都习惯了,问题再明显也会被大脑自动过滤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会“熟视无睹”?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选择性忽略重复出现的刺激。就像你住在铁路旁边,最初几天会被火车声吵醒,但一个月后就能睡得很香。这种机制虽然保护了我们的注意力,却也让我们容易对真正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
有个有趣的反例:某小区物业在电梯里贴了张“禁止电动车进楼”的告示,前三个月根本没人理会。后来他们每周换不同颜色的纸张,还把告示位置从墙角改到按钮旁边,违规现象竟然减少了40%。这说明只要打破“习惯性无视”,人的警觉性就会重新激活。
我个人觉得,“熟视无睹”不完全是坏事。它像是个提醒信号:当我们对某个问题不再敏感时,恰恰说明这个问题存在已久,可能需要用新方法解决。比如家里孩子总把书包扔在门口,与其每天唠叨,不如在玄关装个挂钩——换个角度处理问题,往往比对抗惯性更有效。
下次发现自己在某个场景中“自动屏蔽”了某些事物,不妨试试这个小技巧:用手机拍张照片,假装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墙角有块脱落的墙皮,或者办公桌下的电线已经乱成蜘蛛网。保持这种“新手视角”,或许能帮我们重新发现被忽略的生活细节。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避免变成熟视无睹的人?”我的经验是定期做“环境扫描”。比如每月选一天,专门检查家里哪些物品积灰了、工作中哪些流程效率低了。这个过程就像给大脑安装“系统更新包”,能持续刷新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灵敏度。
最后分享个真实案例:某连锁超市发现顾客经常忽略货架底层的商品,他们没有增加广告预算,而是简单地把货架高度降低了15厘米。三个月后,底层商品的销量提升了22%。你看,有时候改变不需要大动干戈,关键是打破固有的观察模式。
希望这些例子能帮你更立体地理解“熟视无睹”这个成语——它不仅是语文考题里的四个汉字,更像是生活给我们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偶尔要停下习惯的脚步,用新鲜的眼光看看早已熟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