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dà bù dǔ
成语解释: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骂人等
繁体字形:目大不覩
英文翻译:Not to see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睹:看见:耳闻目睹。有目共睹。熟视无睹。睹物思人。
“目大不睹”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解字面意思:眼睛虽大却看不见东西。它常用来形容对明显的问题视若无睹,或是拥有资源却不懂利用。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花大价钱买了台单反相机,天天研究参数,结果旅游时只顾调试设备,完全没欣赏眼前的风景,朋友笑他“真是目大不睹”。
有人会问:“这成语和‘视而不见’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核心都是“忽略”,但“目大不睹”更强调自身具备条件却主动忽视。比如公司采购了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管理层却坚持用Excel手工统计,导致效率低下,这就是典型的“目大不睹”。
生活中这类现象随处可见。记得去年邻居张阿姨抱怨手机信号差,我提醒她运营商免费升级5G套餐已经半年,她瞪大眼睛说:“啊?我天天看短信通知,怎么没注意到?”你看,信息就在眼前,认知却存在盲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选择性注意”,我们的大脑会过滤掉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警惕“目大不睹”。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了,但深度思考的能力反而在减弱。就像刷短视频时,手指一划就跳过内容,这种习惯会让人逐渐失去观察细节的耐心。下次遇到问题时,不妨先停下脚步,像侦探一样重新审视周围,或许答案早已摆在眼前。
如何避免成为“目大不睹”的人?有个简单方法:建立定期复盘机制。比如每周花20分钟记录“本周忽略的三件事”,慢慢培养觉察力。工作中遇到瓶颈时,试着问自己:“我是不是像那个举着灯笼找钥匙的古人?”——钥匙明明在口袋里,却总以为在别处。
观察那些解决问题的高手,他们往往具备把寻常事物看出新角度的能力。就像苹果掉落的瞬间,多数人只看到水果成熟,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这种思维差异提醒我们:真正的洞察力,不在于眼睛大小,而在于是否愿意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