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án qí zhī mǐn
成语解释: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成语出处: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宋 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人文思敏捷
繁体字形:燃萁之敏
英文翻译:A keen eye
燃:1.燃烧:自燃。燃料。篝火燃起来了。2.引火点着:燃灯。燃香。燃起火把。
萁:豆子的秸秆:豆萁。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敏:1.疾速;敏捷:敏感。灵敏。2.聪明;机警:聪敏。机敏。3.姓。
“燃萁之敏”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它源自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字面意思是“燃烧豆秸时展现出的机敏”,后来常被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才思敏捷。比如,同事小王在会议中被突然点名分析数据,他竟能当场梳理出清晰结论——大家纷纷感叹:“这简直是燃萁之敏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燃烧豆秸来比喻机敏?其实这里藏着两层深意。一方面,燃烧豆秸煮豆的过程充满紧迫感,暗合“急中生智”的场景;另一方面,豆与萁本是同根生的关系,这又为成语蒙上一层对“内部竞争”的隐喻。当代职场中,这个成语更多被剥离了兄弟相争的负面色彩,转而强调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技术领域,我亲眼见过工程师用“燃萁之敏”化解危机。某次产品发布会前20分钟,直播推流突然中断。技术负责人仅用5分钟就锁定问题根源:原来是新算法与旧服务器存在兼容漏洞。他当即决定采用降级方案,这种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完美诠释了成语的现代意义。
值得思考的是:过度追求“燃萁之敏”是否存在隐患?我曾参与过需要快速迭代的项目,团队虽然总能闪电响应需求,但长期高压状态反而导致后续创新力下降。这提醒我们,临场应变能力固然重要,但持续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化思考才是真正的智慧源泉。
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其实离我们很近。家长会上,老师临时邀请分享育儿经验;朋友聚餐时,被推举即兴主持游戏环节……这些时刻都在考验着“燃萁之敏”。关键在于保持开放心态,把突发状况视作锻炼机会,而非单纯的压力来源。
观察发现,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往往有个共同点:他们像海绵一样持续吸收知识。正如咖啡师能在顾客特殊要求下快速调整配方,背后是上千杯饮品的制作经验积累。敏捷反应的实质,其实是量变引发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