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iàn wǎ bù cún
成语解释:一块整瓦也没有了。形容建筑物全部毁坏
成语出处:《宋史·苏易简传》:“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林木匮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战争或灾难等
繁体字形:片瓦不存
英文翻译:be razed to ground
片:[piàn]1.平而薄的物体:卡片。名片。2.切削成薄的形状:片肉片。3.少,零星: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片刻。片面。片甲不存。4.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分片儿开会。5.〔片假名〕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6.量词,指面积、范围、景象、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两片药。一片新气象。[piān]义同(一),用于“相片儿”、“电影片儿”等。
瓦:[wǎ]1.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2.用泥土烧成的:瓦盆。瓦器。3.姓。4.瓦特的简称。1秒钟做1焦的功,功率就是1瓦。[wà]盖(瓦):这排房子的房顶都苫好了,就等着瓦瓦(wǎ)了。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存:1.存在;生存:残存。父母俱存。2.储存;保存:封存。存粮。3.蓄积;聚集:存食。新建的水库已经存满了水。4.储蓄:存款。存折。零存整取。把暂时不用的现款存在银行里。5.寄存:存车处。行李先存在这儿,回头再来取。6.保留:存疑。存而不论。去伪存真。7.结存;余留:库存。收支相抵,净存二百元。8.心里怀着(某种想法):存心。心存侥幸。不存任何顾虑。9.姓。
“片瓦不存”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一场地震过后,老李回到村里,发现自家房子连一片完整的瓦片都没剩下,邻居感叹道:“这真是片瓦不存啊!”这个场景既点明了灾难的严重性,又让成语有了具体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片瓦不存”而不是直接说“全毁了”?其实成语的妙处在于用具体意象引发联想。就像“片瓦”代表房屋的最小单位,当连这个都消失了,那种彻底毁灭的冲击感比直白的描述更强烈。
在当代生活中,这个成语有了新用法。比如旧城改造时,开发商急着推倒百年老宅,有文保志愿者痛心疾首:“难道要让这些历史建筑片瓦不存吗?”这里不仅指物理摧毁,更暗含对文化传承断裂的担忧。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表达“系统性摧毁”。就像去年台风过境时,海边民宿老板看着满地碎瓦说:“二十年心血,如今片瓦不存。”这句话里既包含财产损失,又透着人生无常的感慨,比单纯抱怨损失更有余韵。
有趣的是,有些年轻人开始用这个词自嘲。比如游戏主播连输十局后苦笑:“我的胜率已经片瓦不存了。”这种幽默化使用让老成语焕发新活力,说明语言始终在随着时代演变。
当我们谈论环境保护时,这个成语同样适用。想象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的场景,环保人士完全可以说:“再这样下去,生态平衡真要片瓦不存了。”这里将“瓦片”虚化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拓展了成语的象征意义。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如何避免让真正珍贵的事物“片瓦不存”?这既需要保护意识,也需要像成语本身那样,用精炼的方式传递深刻警示——毕竟有些东西一旦消失,就再也拼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