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 tíng sǎo lǚ
成语解释:犁平他的庭院,扫荡他的村庄。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庭:庭院。扫:扫荡。闾:里巷的门。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繁体字形:犂庭掃閭
英文翻译:raze to the ground
犁:1.翻土用的农具,有许多种,用畜力或机器(如拖拉机)牵引:扶犁。一张犁。2.用犁耕地:犁田。3.姓。
庭:1.院子;院落:前庭。2.厅堂:大庭广众。3.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地方:法庭。开庭。
扫:[sǎo]1.用笤帚或扫帚除去尘土、垃圾等:扫地。扫房。2.除去;消灭:扫雷。扫盲。3.很快地横掠过去:扫射。扫视。4.全部;所有的:扫数归还。[sào]义同“扫(sǎo)”。用于“扫帚”等。
闾:1.里巷的门:倚闾而望。2.里巷;邻里:乡闾。闾里。闾巷。3.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4.姓。
“犁庭扫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直接。比如,我们可以说:“公司新上任的CEO决心整顿部门,像犁庭扫闾一样清理冗余流程,重塑团队活力。”这里的问题来了:为什么用“犁庭扫闾”而不是“改革”或者“调整”?其实,这个成语更强调“彻底性”——不仅仅是修修补补,而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像农夫犁田时翻起每一寸土壤,扫街时不留一处角落。
再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假设你看到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写道:“治理污染不能只做表面功夫,需要犁庭扫闾的决心,从工业源头到生活习惯全面改变。”这时候可能会想:这种‘彻底清理’真的现实吗?实际上,成语更多是表达一种理想化的态度。就像大扫除时,我们总想每个角落都一尘不染,但现实中可能需要分阶段推进。不过,这种比喻能让人直观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行动的力度。
个人认为,“犁庭扫闾”在现代语境中特别适合形容系统性变革。比如科技行业常说的“颠覆式创新”,本质上也是要打破旧模式、建立新规则。但要注意的是,过于追求“彻底”可能会忽略过程中的柔性过渡。就像翻新老房子,若把承重墙也拆了,反而得不偿失。所以这个成语既传递了魄力,也暗含了“分寸感”的重要性。
回到成语本身,它最初出自《汉书》描述汉武帝征战匈奴的场景:“犁其庭,扫其闾,以为惩。”这里有个有趣的矛盾点:为何古人用农耕和清扫的动作形容军事胜利?或许是因为农耕文化中,土地和家园的象征意义远超过物理空间。摧毁敌人的“庭”与“闾”,不仅是战术胜利,更是心理层面的征服,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许多传统成语在现代职场或社会议题中被重新激活。比如讨论数据安全时会说“要犁庭扫闾般清除系统漏洞”,这既保留了原意,又赋予了时代特色。语言就像活水,总能找到新的河道流淌,而理解这些成语的核心逻辑,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表达复杂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