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ǎ
  • chī
  • zh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jiǎ chī zhāng

成语解释: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

成语出处:《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狐叚鴟張

英文翻译:Foxes, fakes, and pours

狐假鸱张的意思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鸱:古书上指鹞鹰。

张:1.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张嘴。张翅膀儿。张弓射箭。一张一弛。2.陈设;铺排:张灯结彩。大张筵席。3.扩大;夸张:虚张声势。4.看;望:东张西望。5.商店开业:新张。开张。6.a)用于纸、皮子等:一张纸。两张画。十张皮子。三张铁板。b)用于床、桌子等:一张床。四张桌子。七张犁。c)用于嘴、脸:两张嘴。一张脸。d)用于弓:一张弓。7.二十八宿之一。8.姓。

成语评论

狐假鸱张”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个动物界的戏剧故事。它比喻某些人借助他人权势或虚张声势来吓唬人。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里的小张刚升职,就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开会时总拿老板的话当令箭。这时同事私下嘀咕:“他不过是狐假鸱张,真本事还没见着呢!”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狐假虎威”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核心相似,但“鸱”(猫头鹰)在古时被视为凶兆,这里更强调虚张声势带来的压迫感。比如小区里有位家长总吹嘘自己认识教育局领导,声称能让孩子优先入学,结果被发现全是空话——这就是典型的“狐假鸱张”。

再举个正向思考的例子:团队里有新人总爱夸大自己的资源网络。与其直接拆穿,不如观察他是否真有能力转化资源。就像寓言里的狐狸,若能善用“借势”达成实际成果,虚张声势反而可能转化为有效策略。

我常想,现代社会中的“狐假鸱张”现象,或许源于人们对快速获得认可的焦虑。但就像吹胀的气球终究会破,持续的价值创造才是立身之本。与其花费精力装点门面,不如修炼真功夫——毕竟,别人能借给你的光环,永远不如自己发出的光亮持久。

最后留个思考题:遇到“狐假鸱张”的人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保持清醒认知,既不轻信夸张言辞,也不急于否定对方。时间自会检验真伪,而我们只需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毕竟,真实的实力从不需要靠虚张声势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