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ěi
  • ba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lí wěi ba

成语解释: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但不能使尾巴改变。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成语出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证据

繁体字形:狐狸尾巴

英文翻译:fox's tail

狐狸尾巴的意思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狸:狸子,即“豹猫”

尾:[wěi]1.尾巴。2.事物的末端:队尾。尾声。3.跟在后面:尾随。4.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尚未了结的事情:尾数。扫尾工作。5.量词。用于鱼:一尾鱼。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yǐ]1.马尾(wěi)上的长毛:马尾罗。2.蟋蟀等尾(wěi)部的针状物:三尾儿。

巴:1.盼望:巴不得。朝(zhāo)巴夜望。2.紧贴:爬山虎巴在墙上。3.粘住:粥巴了锅了。4.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锅巴。5.挨着:前不巴村,后不巴店。6.张开:巴着眼瞧。天气干燥,桌子都巴缝儿啦。7.周朝国名,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8.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9.姓。10.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符号bar。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100万达因作用力,压强就是1巴,合100000帕。从前气象学上多用毫巴,现已改用百帕。11.巴士:大巴。中巴。小巴。

成语评论

说到“狐狸尾巴”,许多人会联想到“藏不住”的画面。比如同事小王平时总是吹嘘自己“从不熬夜加班”,结果某天凌晨三点发朋友圈时忘了屏蔽同事,第二天就被大家调侃:“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你看,再聪明的伪装也可能被小细节戳穿。

为什么偏偏是狐狸尾巴?其实这和狐狸在故事里的形象有关。狐狸常被描绘成狡猾的动物,但毛茸茸的大尾巴总会在逃跑时扫过地面留下痕迹。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就用“露出狐狸尾巴”比喻隐藏的真相终会显现,就像邻居老张总说“从不干涉孩子学习”,可每次家长群里最活跃的总是他。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藏“尾巴”的本事越来越强,但找“尾巴”的技术更厉害。就像直播网红用十级美颜塑造完美形象,转头就被网友扒出未修图的街拍照。这让人不禁思考:在摄像头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理解这个成语?或许它正在提醒我们,与其费心藏尾巴,不如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有人问:“知道这个成语对我有什么用?”举个现实的例子:相亲时对方自称“年薪百万有房有车”,结果查社保发现刚失业三个月。这时候明白“狐狸尾巴迟早会露”的道理,就能更快看清本质。不过换个角度看,偶尔露点无伤大雅的小尾巴,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爱,就像女神被拍到趿拉着拖鞋取快递,瞬间接地气了许多。

观察身边会发现,越是用力掩饰的部分,往往越容易引发关注。就像总把手机反扣在桌面上的人,反而激起他人的好奇心。倒不如学学公园里晒太阳的老大爷——裤脚沾着草屑,茶杯留着茶垢,这种带着生活痕迹的真实,反而透着令人安心的温度。或许这就是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新启示:与其提心吊胆藏尾巴,不如大大方方做自己。

狐狸尾巴的造句

  1. 造句 这个大贪官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了。
  2. 造句 不管怎样狡猾的敌人,狐狸尾巴最终会露出来的。
  3. 造句 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4. 造句 这就跟说“露出了狐狸尾巴”一样,表示露出了破绽。
  5. 造句 你根本就不是楚大哥,现在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吧!
  6. 造句 一条狐狸尾巴,就劝旁人也丢它。
  7. 造句 狐狸尾巴是掩藏不住的。
  8. 造句 狼最终舍弃了美丽的狐狸尾巴,回到山野,开始了新的生活。
  9. 造句 也许在黄昏时分,我看到猎者,只有一根毛茸茸的狐狸尾巴拖在雪车后面作为战利品而回来,找他们的旅馆过夜。
  10. 造句 相处久了的朋友,他的狐狸尾巴一动,你就知道这货又想做什么了。李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