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hǔ zhī wēi
成语解释: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狐假虎威
繁体字形:狐虎之威
英文翻译:The power of the fox and the tiger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威:1.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威信。威严。示威。助威。狐假虎威。2.凭借威力(采取某种行动):威逼。威吓。威胁。3.姓。
“狐虎之威”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中“狐假虎威”的故事。它比喻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或吓唬人。举个例子:公司里的小张明明能力一般,却总爱在会议上说“王总特别支持我的方案”,试图用领导的名头让大家不敢反驳——这就是典型的“狐虎之威”。
有人可能会问:“现实中这种情况常见吗?”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学校社团里,新人拿着部长的话当令箭指挥老成员;小区业主群里,总有人转发“物业经理说必须这样”的消息来要求邻居配合。这些行为背后,都藏着“狐借虎力”的心理。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借势一定是坏事吗?其实未必。比如项目经理协调跨部门合作时,适当提及“这是李董重点关注的工程”,反而能提高效率。区别在于目的——是为解决问题,还是为满足私欲?前者是智慧,后者才是真正的“狐虎之威”。
我个人观察发现,这种现象在组织结构越复杂的地方越容易滋生。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总有人想走捷径。但就像纸老虎终究会被戳破,长期依赖他人权威的人,最终会被看穿底牌。与其花心思借势,不如像老虎那样真正修炼本领,毕竟自己的实力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当我们遇到摆架子的人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是你的想法,还是别人的决定?”这种提问就像照妖镜,能瞬间让“狐狸尾巴”无所遁形。记住,真正的权威从来不需要刻意强调,就像真正的老虎不需要狐狸替它开道。
说到底,成语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放在今天依然鲜活。它既在提醒被借势者要明辨是非,也在警示借势者别迷失本心。当我们再看到类似现象时,不妨带着这份理解去观察,或许会发现更多值得玩味的人际互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