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è hǔ zhī xī
成语解释: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成语出处:《史记·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繁体字形:餓虎之蹊
英文翻译:A hungry tiger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蹊:[qī]〔蹊跷〕也说跷蹊。奇怪可疑。[xī]小路。
哎呦喂,今天咱们来唠唠“饿虎之蹊”这个成语到底咋用!首先,问题来了:饿虎之蹊到底是啥意思啊?说白了,它形容的是看似平静但暗藏危险的地方,就像饿虎蹲守的小路,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坑。比如有人劝你投资个“稳赚不赔”的项目,结果你发现合同里全是漏洞,这时候就能一拍大腿说:“这不就是饿虎之蹊吗?差点被忽悠瘸了!”
那问题又来了,这成语平时能用在哪儿?嘿,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你朋友非要抄近道走一条没路灯的小巷,你赶紧拉住他:“兄弟,这黑灯瞎火的,怕不是饿虎之蹊啊!”——你懂的,用个成语既提醒了风险,还显得特有文化范儿。
不过话说回来,为啥老祖宗会用“饿虎”来比喻危险呢?我寻思啊,饿虎可比饱虎凶多了,毕竟饿急了啥事儿都干得出来。这就像生活中那些表面和气、背地挖坑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啥时候会“饿虎扑食”。所以啊,多留个心眼总没错,对吧?
再举个历史故事的例子。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司马懿要是真进城了,那城门后头可不就是饿虎之蹊?不过司马懿愣是没敢动,这波啊,他倒是避开了“饿虎”,但错过了机会,你说这算聪明还是怂?害,历史的事儿,谁说得准呢!
最后提一嘴我的个人看法。其实现代社会里,“饿虎之蹊”反而更多了——比如网络诈骗、虚假广告,哪个不是披着羊皮的饿虎?但咱也别慌,记住老祖宗的智慧:遇到诱惑先冷静三秒,多问几个“凭啥轮到我”,保准能躲开九成的坑。生活嘛,不就是一边避坑一边笑着往前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