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o yān sī qǐ
成语解释:《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谓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后亦以“狡焉思肆”、“狡焉思逞”指怀贪诈之心妄图逞其阴谋。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狡焉思啓
英文翻译:A subtle thought
狡:奸猾;诡诈:狡诈。
焉: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善莫大焉。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焉有今日?。焉能不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乃;于是: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厚望焉。因以为号焉。5.姓。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启:1.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信封上用语,表示由某人拆信)。2.开导:启蒙。启发。3.开始:启行。启用。4.陈述:敬启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某某启(用于书信末署名处)。5.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启。谢启。6.姓。
“狡焉思启”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意是形容狡猾的人处心积虑寻找机会谋取利益。如果用大白话解释,可以理解为“像狐狸一样偷偷摸摸找机会下手”。比如有人表面和你称兄道弟,背地里却偷偷打听你的商业计划,这种行为就很符合“狡焉思启”的状态。
有人问:这个成语和普通“算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系统性”和“隐蔽性”。比如同事A偶尔抱怨工作,可能只是情绪宣泄;但同事B连续三个月故意装可怜博同情,同时悄悄搜集其他同事的把柄,这就是典型的“狡焉思启”——像编织蛛网一样布局,等待最佳出手时机。
记得前年有个真实案例:某小区物业经理,每月主动帮独居老人修水电,却在两年间伪造26份维修合同,套取物业维修基金。这种长期伪装善意、伺机牟利的行为,简直就是现代版“狡焉思启”的活教材。
有人困惑:普通人怎么识别这类行为?观察三个反常信号:一是“无缘无故的好”,比如新认识的人突然过度热情;二是“完美人设”,毕竟真实的人都有缺点;三是“信息索取不对称”,比如对方总在打听你的隐私却不愿透露自己情况。就像去年曝光的网络诈骗案中,骗子会花半年时间陪老人聊天,最终才露出集资诈骗的獠牙。
我个人在工作中发现,职场上的“狡焉思启”往往披着合作的外衣。曾遇到合作方代表,每次会议都积极提供行业数据,半年后才明白他是在借机摸清我们的客户资源。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算计,比直接竞争更难防备,但也教会我:任何长期单方面付出的关系,都值得多留个心眼。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新时代有了新变种。比如某些直播博主刻意营造“家人”氛围,实际上是为高价推销劣质商品做铺垫;再比如部分App用免费服务吸引用户,实则暗中收集隐私数据转卖。这些行为虽然换了载体,但内核仍是“狡焉思启”的思维模式。
面对这类情况,不必草木皆兵,但要有基本防范意识。就像老话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建立清晰的边界感,既能享受人际交往的温暖,也不至于成为他人算计的猎物。毕竟,阳光底下做正当事的人,永远比暗处搞小动作的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