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ú mù bù lín
成语解释: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成语出处:汉 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势力单薄,做不成大事
繁体字形:獨木不林
英文翻译:one tree does not make a forest
独:1.一个:独子。独木桥。无独有偶。2.独自:独揽。独断专行。3.年老没有儿子的人:鳏寡孤独。4.唯独:大伙儿都齐了,独有他还没来。5.自私;容不得人:这个人真独,他的东西谁也碰不得。6.姓。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哎,你瞅瞅这个成语“独木不林”,乍一听好像有点矛盾对吧?一棵树怎么就不能成林了?其实啊,这说的就是“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的道理。比如说,隔壁老王创业那会儿,一个人又搞产品又拉客户,结果累得够呛还没啥水花,后来拉了几个合伙人,嘿,公司立马支棱起来了——这不就是“独木不林”的反面教材嘛!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非得抱团才能成功吗?”(自问自答环节到!)倒也不是绝对,但大部分情况下,合作确实能补短板。你看自然界里,热带雨林为啥能生生不息?不就是因为千万种生物互相依存嘛!人类社会的项目组、创业团队,说白了也是同一个理儿。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是觉得这成语在现代社会得辩证着看。好比说自媒体时代,不少博主单枪匹马也能闯出名堂,但仔细一琢磨,人家背后不还有平台算法、粉丝互动这些“隐形成员”撑腰吗?所以啊,“独木”要想成林,关键得学会借力打力,把周围的资源盘活咯。
再说个接地气的例子。咱小区最近搞垃圾分类,刚开始就张阿姨一个人挨家挨户宣传,效果惨淡。后来物业、志愿者、甚至小学生都加入,你猜怎么着?三个月就成了全市示范小区!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独木或许能发芽,但成林还得靠生态。
依我看呐,现在年轻人常说的“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跟这成语简直是跨时代的呼应。不过话说回来,个人努力永远是基础,就像每片森林都得先有第一棵树不是?关键得把握好独立和协作的平衡点,别把自己活成孤岛就成。
最后提一嘴,科技发展倒是给“独木成林”提供了新可能。远程协作工具让天南地北的人能瞬间组队,元宇宙里说不定哪天真能一个人造出虚拟森林——不过这事儿吧,终究还是得回到“人与人的连接”这个本质上来。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