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 mù bù rén
成语解释: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麻木不仁
英文翻译:be petrified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提起"麻木不仁"这个成语,大家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很远。但仔细想想,早高峰地铁里人人低头刷手机,对身旁孕妇的摇晃视若无睹;小区楼道堆满垃圾,邻居们却默契地绕道而行——这些场景里,不都藏着麻木不仁的影子吗?
有人可能会问:麻木不仁和普通冷漠有什么区别?举个真实案例:某办公楼突发火警,监控显示前三个发现浓烟的人,竟都选择低头继续工作。这种对危险的刻意回避,正是成语形容的"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的典型表现。
我观察到,现代社会的麻木不仁常以"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形式存在。就像去年台风天,街道积水漫过行人膝盖,临街商铺却纷纷用沙袋堵住自家门槛,任由公共区域的积水越积越深。这种群体性的不作为,比个体冷漠更具破坏性。
有趣的是,某些场合的麻木不仁会被美化成"职业冷静"。比如医生面对生死时的镇定,警察处理案件时的客观。但真正的专业素养与麻木不仁的界限在于:前者保持理性判断的同时,始终保有对生命的敬畏。
最近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当网络热点快速更迭,人们面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周期越来越短。上周还在热议的留守儿童问题,这周就被明星八卦取代。这种群体注意力的"情感不应期",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集体麻木?
我认为,对抗麻木不仁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情境代入感"。试想:如果每个开车经过积水路段的人都把自己想象成推婴儿车的家长,每个刷到社会新闻的网友都假设事件主角是自己亲人,很多冷漠的选择或许会变得不同。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正是保持人性温度的关键开关。
最后说个真实改变的故事:某小区物业长期不作为,有位退休教师坚持每天拍摄公共区域问题发到业主群。起初无人响应,三个月后,群里开始出现其他业主的现场照片。当越来越多人举起手机记录,这个曾经麻木的社区,渐渐恢复了监督与关切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