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 fēn dòu pōu
成语解释:瓜被剖开,豆从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国土被并吞、分割。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晁无咎》:“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瓜分
繁体字形:瓜分豆剖
英文翻译:divide it like a melon
瓜:1.蔓生植物,叶子像手掌,花多是黄色;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如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等。2.这种植物的果实。3.(Guā)姓。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豆:1.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科。豆子。豆荚(豆角儿)。豆浆。豆绿。煮豆燃萁。目光如豆。2.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豆儿。3.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4.姓。
剖:1.破开:解剖。剖视。2.分辨;分析:剖析。剖白。
“瓜分豆剖”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历史课上讲到清朝末年,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课本里可能会写:“帝国主义如饿虎扑食,将中国领土瓜分豆剖,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里的“瓜分”像切西瓜一样划分地盘,“豆剖”则像剥豆荚般拆解整体,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国家被侵略的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最近看到科技公司并购新闻,有位评论员写道:“初创团队的心血成果被资本方瓜分豆剖,创新火种面临熄灭风险。”这说明成语也能形容资源、成果被多方割据的情况,适用范围比想象中更广。
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适配性。上周社区调解家庭纠纷,调解员巧妙比喻:“祖宅就像个老南瓜,硬要瓜分豆剖反而糟蹋了整体价值。”这个生活化的例子提醒我们,成语运用贵在贴切而非生搬硬套。我注意到随着时代发展,这个成语开始更多用于商业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现代议题,展现着语言的生命力。
值得探讨的是,这种“分割”是否必然带有负面色彩?观察近年国际援助案例,有媒体曾客观报道:“救灾物资经专业机构科学瓜分豆剖,确保了资源精准送达。”这说明当分割行为具有正当性和规划性时,成语的中性特征反而能准确传递信息。这种认知转变反映出社会对“分配”概念的理性化趋势。
从语言演变角度看,“瓜分豆剖”正在突破传统语境。就像前几天读到某科幻小说描写:“外星文明将恒星能量瓜分豆剖,建造出环星系能源网络。”这种创造性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视觉张力,又赋予其科技未来感,恰恰印证了汉语的表达弹性。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面对有限资源或复杂局势时,“瓜分豆剖”就像面多棱镜,既能折射历史教训,也能映照现实困境,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观察角度。就像切生日蛋糕,胡乱瓜分会弄得满桌狼藉,但若按人数均分却能皆大欢喜——成语背后的智慧,其实就藏在这样的生活哲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