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g lí sǐ bié
成语解释: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
成语出处:《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表现对分别的悲伤
繁体字形:生離死别
英文翻译:separation between loved ones in life or death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离:1.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2.离开,分开:分离。离别。离家。离散(sàn)。离职。离异。离间(jiàn)。支离破碎。3.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4.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5.古同“罹”,遭受。6.古同“缡”,妇女的佩巾。7.〔离离〕形容草木茂盛,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8.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别:[bié]1.分离:告别。临别纪念。久别重逢。别了,我的母校。2.另外:别人。别称。别有用心。3.转动;转变:她把头别了过去。这个人的脾气一时别不过来。4.姓。5.区分;区别:辨别。鉴别。分门别类。6.差别:天渊之别。7.类别:性别。职别。派别。级别。8.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把两张发票别在一起。胸前别着一朵红花。9.插住;用东西卡住:皮带上别着一支枪。把门别上。10.用腿使绊把对方摔倒。11.两辆车朝同一方向行驶时,一辆车强行驶入另一辆车的车道,使不能正常行进:别车。12.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别冒冒失失的。你别走了,在这儿住两天吧。别一个人说了算。13.表示揣测,通常跟“是”字合用(所揣测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所不愿意的):约定的时间都过了,别是他不来了吧?[biè]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多用于“别不过”):我想不依他,可是又别不过他。
提到“生离死别”,许多人会联想到悲情小说或影视剧中的场景。比如成语“天人永隔”,常用来形容亲人或挚友因死亡而无法再相见。例如:“爷爷去世后,奶奶总望着旧照片喃喃自语:‘当年说好一起看遍山水,如今却成了天人永隔’。”这种表达不仅浓缩了情感重量,也让听者瞬间理解其中的无奈。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沉重的话题是否只能用于特定语境?”实际上,生离死别的成语在生活中反而能成为情感缓冲带。比如朋友因工作调动要移居海外,用“从此天涯若比邻”替代直白的“再也见不到”,既承认了现实的距离,又保留了未来重逢的希望感。语言的力量往往在于把尖锐的情绪包裹上一层柔和的隐喻。
再比如“骨肉分离”这个词,表面描述的是物理空间的割裂,但如今也能延伸用于精神层面的隔阂。我曾见过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作文里写:“爸爸搬走的那天,客厅突然变得像足球场那么大。”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和成语的凝练美形成奇妙互补——前者是私人的情绪切片,后者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有人疑惑:“现代交通这么发达,生离死别还常见吗?”其实科技越进步,人们面对分离的焦虑反而更复杂。视频通话能即时连接大洋两岸,但隔着屏幕说不出口的思念,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当飞机缩短了地理距离,职场变动、人生选择带来的道别反而更频繁。这时候用“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道别,比哭着说“永远别忘记我”更显洒脱。
观察发现,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这些传统成语。朋友间开玩笑说“周末出差三天搞得像生离死别”,用夸张消解了严肃性;情侣吵架后发消息“刚才差点以为要阴阳两隔”,用幽默化解尴尬。语言就像河流,古老的词汇总会在新世代中找到独特的流淌方式。
最后想说,生离死别的成语不是悲伤的纪念碑,而是人类共情的桥梁。当我们在葬礼上听到“音容宛在”,或在毕业季写下“海内存知己”,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用最精简的文字,接住那些无处安放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语言最温柔的力量:让孤独的个体在文化长河中认出彼此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