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g róng sǐ āi
成语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繁体字形:生榮死哀
英文翻译:lament at the death of a famous man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荣:1.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本固枝荣。2.兴盛:繁荣。3.光荣(跟“辱”相对):荣誉。荣耀。虚荣。荣获冠军。4.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哀:1.悲伤;悲痛:悲哀。哀鸣。2.悼念:哀悼。默哀。3.怜悯:哀怜。哀矜。哀其不幸。4.姓。
“生荣死哀”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含义其实很贴近生活。举个例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退休后依然被学生惦记,去世时全校师生自发悼念——这大概就是“生前荣耀,死后哀荣”的真实写照。不过,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词形容某些人?
核心问题一:什么样的人配得上“生荣死哀”?答案藏在社会价值的认同中。比如《史记》记载孔子晚年虽颠沛流离,但生前门生追随、思想传世,逝后更被尊为“万世师表”。这种跨越时代的认可,既需要个人成就的积累,也依赖他人发自内心的敬重。就像现在的科学家袁隆平,他活着时解决了千万人吃饭问题,离世时民众自发献花,正是当代版的“生荣死哀”。
有趣的反向思考:如果一个人活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迅速被遗忘,算不算这个词的反面教材?比如某些靠炒作成名的网红,热度消散后连名字都留不下。这说明真正的“生荣死哀”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贡献或品德基础上,虚名经不起时间考验。
个人观点:现代社会中,“生荣死哀”的观念正在被重新诠释。以前可能更强调功绩和地位,如今普通人也能通过善举赢得尊重。比如疫情期间默默奉献的社区志愿者,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那份温暖足以让邻里长久怀念——这种小而美的生命价值同样值得被看见。
文学中的巧妙运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郭靖黄蓉坚守襄阳数十年,最终城破殉国。书中写道:“百姓闻讯无不落泪,江湖中人设祭三月不绝。”作者用“生荣死哀”的叙事逻辑,把侠义精神升华成了民族记忆的丰碑。这种创作手法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谈论“生荣死哀”时,究竟是在评价他人,还是在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每天的选择里——认真活着的人,自然会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