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n hūn nǚ jià
成语解释:指儿女成家。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向长》:“建武中,男女聚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儿女成家
繁体字形:男婚女嫁
英文翻译:a man should take a wife and a woman should take a husband
男:1.男性。与“女”相对:男女平等。男演员。2.儿子:长(zhǎng)男。3.男爵,古代贵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最末一等。
婚:1.男女经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未婚。2.婚姻:结婚。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嫁:1.女子结婚(跟“娶”相对):出嫁。改嫁。嫁人。嫁女儿。2.转移(罪名、损失、负担等):转嫁。嫁祸于人。3.姓。
提到“男婚女嫁”,许多人会联想到传统婚姻习俗。比如:“村里长辈总说‘男婚女嫁是天经地义’,可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感情基础。”这句话既展现了成语的常见用法,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传统观念是否仍适用于现代社会?
先看成语背后的逻辑。古代社会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婚姻常被看作家族责任的交接仪式。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婚事安排,便是“男婚女嫁”这一规则的典型体现。但今天,婚姻的意义已从“完成任务”转向“共同成长”。有位朋友和妻子共同创业,两人戏称这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升级版”,这种平等协作的模式正在改写传统剧本。
有人问:这个成语是否带有性别刻板印象?从字面看,“男婚”强调男性主动求娶,“女嫁”暗示女性被动等待,确实存在固化角色的问题。但语言是活的,新时代的“婚嫁”可以重新定义——我见过男方搬到女方城市生活的案例,也见过夫妻轮流照顾孩子的家庭,这些实践都在拓展成语的内涵边界。
值得关注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场景的变化。比如在跨国婚姻中,“男婚女嫁”可能演变为文化融合的象征。有位海外同事的婚礼上,中式敬茶礼与西式宣誓仪式并存,宾客们笑称这是“二十一世纪新式婚嫁”。这种创新并不否定传统,而是赋予老词汇新活力。
观察身边会发现,婚姻形态越多元,成语的适用性反而越广泛。单身主义者用“男婚女嫁非必选项”表达生活选择,同性伴侣用“爱无关婚嫁”争取平等权利。语言就像河流,既有源头活水,也会接纳沿途支流,最终奔向更开阔的海洋。
说到底,成语是面镜子,照出时代变迁的光影。与其争论“男婚女嫁”是否过时,不如思考它如何反映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永恒探索。当00后开始用“婚嫁自由”造句时,这个两千年前的词汇正在书写全新的故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