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n bàn nǚ zhuāng
成语解释:男人打扮成女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见他男扮女妆……难道你认他不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乔装打扮
繁体字形:男扮女妝
英文翻译:Make up for men and women
男:1.男性。与“女”相对:男女平等。男演员。2.儿子:长(zhǎng)男。3.男爵,古代贵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最末一等。
扮:1.化装成(某种人物):女扮男装。《逼上梁山》里他扮林冲。2.面部表情装成(某种样子):扮鬼脸。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妆:1.对容貌进行修饰;打扮:梳妆。2.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红妆。卸妆。3.指陪嫁物品:送妆。
提到“男扮女妆”,你可能会联想到戏曲里的旦角或影视剧中的人物。比如《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经典台词:“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既点出了角色身份的矛盾,又暗含男扮女妆的无奈。这种艺术形式为何能跨越时代,至今仍被观众接受?
从成语角度看,“乔装打扮”常被用来形容这类行为。例如:“他为了混入宴会,不得不乔装打扮成侍女模样。”这里既有戏剧性,也暗示了目的驱动的性别转换。但人们为何需要这样的伪装?答案往往藏在特定时代的生存需求或文化表达中——比如古代女性不能登台唱戏,男性演员反串便成了延续艺术的方式。
有个有趣的现象是,现代社会中“男扮女装”逐渐从生存技能演变为个性表达。街头巷尾的汉服爱好者、短视频平台的变装博主,都在用更轻松的姿态呈现性别流动的美感。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成语“假戏真做”——当扮演者将女性特质融入生活时,模糊了表演与真实的界限,反而拓宽了大众审美的边界。
有人问:“男扮女妆会不会混淆性别认知?”其实关键在于出发点。若是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为求学而女扮男装,展现的是突破桎梏的智慧;而当代的变装表演更多是艺术创作。我曾在剧场见过男演员穿旗袍唱评弹,那份柔中带刚的演绎,反而让观众更关注艺术本身而非性别标签。
观察这些现象会发现,社会对性别表达的包容度正在提升。就像成语“以假乱真”描述的效果——当扮演者用精湛技艺打破固有印象时,人们开始思考:服饰妆容本应是自由的表达工具,何必用性别来限制其可能性?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文化形态,也让个体有了更多探索自我的空间。
下次看到男扮女妆的表演时,不妨抛开固有观念。那些飞扬的眼线、摇曳的裙摆背后,可能是对传统的致敬,也可能是对自我的重新发现。正如水墨画讲究“形神兼备”,性别反串的魅力,恰恰在于用外在的“形变”触发内在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