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òu gǔ líng dīng
成语解释: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六章:“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指瘦弱孤单
繁体字形:瘦骨伶仃
英文翻译:skinny and scrawny
瘦:1.(人体)脂肪少;肉少(跟“胖、肥”相对):面黄肌瘦。他近来瘦了。2.(食用的肉)脂肪少(跟“肥”相对):这块肉太肥,我要瘦点儿的。3.(衣服鞋袜等)窄小(跟“肥”相对):裤子做得太瘦了,可以往肥里放一下。4.(地力)薄;不肥沃:瘦田。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伶:旧时指戏曲演员:伶人。名伶。坤伶。老伶工(年老有经验的演员)。
仃:见〖伶仃〗。
“瘦骨伶仃”这个词,你第一次听到时会不会联想到营养不良的小动物,或是病弱的人?比如:“街角那只流浪猫瘦骨伶仃的,蜷缩在纸箱里发抖,让人忍不住想给它喂点吃的。”这个成语的视觉感很强,画面一出来,立马能感受到“瘦弱孤单”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四个字形容“很瘦”呢?举个例子对比就明白了。如果说“他很瘦”,只是陈述事实;但说“他瘦骨伶仃地站在寒风中”,立刻多了层“孤立无援”的意境。成语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用简短几个字传递情绪和场景。
再换个角度想:这个词只能形容人吗?其实不然。比如描述经济状况:“这家工厂早年红火,如今只剩几台瘦骨伶仃的老机器,锈迹斑斑地躺在车间里。”你看,把机器拟人化,立马让衰败感扑面而来,比直接说“破旧”生动多了。
说到这,我倒是觉得现代社会对“瘦”的理解在变化。以前用“瘦骨伶仃”可能带点同情,现在有人追求“骨感美”,反而当成优点。但无论如何,这个词本身传递的不仅是体型,更是一种生命力不足的状态。就像看到干枯的树枝在风中摇晃,你会担心它能不能撑过冬天。
下次写文章想突出“脆弱感”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写人物故事:“她从小体弱,瘦骨伶仃的身影总落在队伍最后,但那双眼睛亮得惊人,仿佛藏着不服输的火焰。”前半句刻画身体状态,后半句转折突出内在力量,对比之下更有冲击力。
说到底,语言就像调色盘,成语是现成的颜料。用“瘦骨伶仃”勾勒轮廓,再用细节填充色彩,纸上的形象自然就立起来了。记住,重点不在多瘦,而在透过瘦弱传递出什么样的故事——这才是文字的温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