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òu gǔ lín lín
成语解释: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两只瘦骨嶙嶙的长手,亲昵昵地抚摸着站在她身前寸步不离娘的宝娃的头。”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消瘦
繁体字形:瘦骨嶙嶙
英文翻译:as thin as a lath
瘦:1.(人体)脂肪少;肉少(跟“胖、肥”相对):面黄肌瘦。他近来瘦了。2.(食用的肉)脂肪少(跟“肥”相对):这块肉太肥,我要瘦点儿的。3.(衣服鞋袜等)窄小(跟“肥”相对):裤子做得太瘦了,可以往肥里放一下。4.(地力)薄;不肥沃:瘦田。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嶙:〔嶙峋〕a.山石一层层的重叠不平,如“嶙峋的巨石”;b.形容人瘦削,如“瘦骨嶙峋”。
嶙:〔嶙峋〕a.山石一层层的重叠不平,如“嶙峋的巨石”;b.形容人瘦削,如“瘦骨嶙峋”。
“瘦骨嶙嶙”这个词,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营养不良或极度疲惫的状态。比如在医院里,一位长期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蜷缩在病床上,被子下的身形几乎看不出起伏,护士轻声说:“他这几个月瘦骨嶙嶙的,连抽血都难找到血管。”这样的画面是不是瞬间有了实感?
问题一:什么场景下适合用“瘦骨嶙嶙”?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因疾病、饥饿或过度劳累导致的消瘦状态。比如纪录片里拍摄流浪猫的镜头:“那只被遗弃的橘猫,毛发打结、瘦骨嶙嶙,却在垃圾堆旁倔强地翻找食物。”这里不仅描绘了外形,还暗含了生存的艰辛。
个人观点:现代人追求“瘦”的审美时,或许需要警惕“瘦骨嶙嶙”的边界。我曾见过朋友为减肥每天只吃水煮菜,三个月后镜子里的人双颊凹陷、肋骨分明,朋友却笑着说“终于成功了”——这种对“瘦”的极端追求,反而可能模糊了健康与病态的分界线。
问题二:和“骨瘦如柴”有什么区别?这两个成语都形容极瘦,但“瘦骨嶙嶙”更强调骨骼的突出感,像山峦的棱角;而“骨瘦如柴”侧重比喻,把身体比作干枯的木柴。比如形容长跑运动员:“他冲刺时小腿肌肉紧绷,瘦骨嶙嶙的膝盖像两把弯刀”,这里用“瘦骨嶙嶙”比“骨瘦如柴”更具动态的视觉冲击力。
再举个职场例子:新同事通宵加班后端着咖啡走过,衬衫空荡荡挂在肩上,老板皱眉道:“项目再重要也不能把人熬得瘦骨嶙嶙啊!”这句话既点明工作强度,又暗含人文关怀——好的管理者不会只盯着业绩数字。
最后思考:语言是面镜子,“瘦骨嶙嶙”照出的不仅是生理状态,更是背后的生存故事。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消瘦背后,是顽强抗争的生命力,还是需要被看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