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ēng
  • gā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dēng gāo bì fù

成语解释: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作文

繁体字形:登高必賦

英文翻译:creat

登高必赋的意思

登:1.(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登山。登陆。登车。一步登天。2.刊登或记载:登报。登记。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3.(谷物)成熟:五谷丰登。4.姓。5.同“”(dēng)。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必:1.必定;必然:我明天三点钟必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2.必须;一定要:事必躬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有一定的条件。3.姓。

赋:1.(上对下)交给:赋予。2.旧时指农业税:田赋。赋税。3.征收(赋税):赋以重税。4.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5.做(诗、词):赋诗一首。

成语评论

说到“登高必赋”这个成语,咱们先拆开来看——登高嘛,就是爬到高处;必赋呢,就是一定会写诗作文。说白了,就是古人一登高望远,灵感就蹭蹭冒出来,非得写点啥不可!你想想看,这习惯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哈:李白当年爬个庐山,看见瀑布飞流直下,立马掏出毛笔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哎,你说他为啥非得在山顶上写诗?其实啊,这就是“登高必赋”的典型表现,站得高了,眼界开了,心里那股劲儿就憋不住想抒发出来。对吧?

这时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现在都2023年了,谁还见个山就写诗啊?”别说,还真有!前阵子我朋友小王去爬黄山,刚到光明顶就掏出手机咔咔拍九宫格,配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瞧瞧,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登高必赋吗?只不过毛笔换成了朋友圈,宣纸变成了手机屏幕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古人非得登高才能有创作灵感呢?依我看呐,关键在“视角转换”四个字。就像咱平时蹲着看蚂蚁搬家,和站在三楼往下看,那感觉能一样吗?苏轼当年写《赤壁赋》,要不是站在江边高崖上看着惊涛拍岸,哪能写出“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来,去年中秋我自个儿去爬山看月亮。爬到半山腰累得直喘气,结果一抬头看见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那种震撼啊,真的让人忍不住想喊两嗓子。虽然没像古人那样写诗,但当场就给我妈打了个视频电话,这也算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吧?

最后唠句实在的,“登高必赋”说到底就是人类对广阔天地的本能反应。不管是挥毫泼墨还是拍照打卡,本质上都是想把那一刻的感动定格下来。你别说,下次你要是去爬山,不妨也试试看,指不定能整出点新花样呢!

登高必赋的造句

  1. 造句 参观中,余光中先生说自己有“登高必赋”的感觉,并当场吟诵起即兴改编的《登幽州台歌》:“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须髯而常笑。
  2. 造句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3. 造句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4. 造句 于是仁者乐山,文者登高必赋,倦世者择山而隐。
  5. 造句 曹操大半生征战不止,“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6. 造句 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创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7. 造句 此外,曹操的文学造诣也很深,“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8. 造句 余光中先生透露,在登临中原福塔时,自己心中涌动了“登高必赋”的豪情,而杜甫故里、洛阳龙门,也触动了他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