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ái háo zhī cì
成语解释: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指供养僧徒之物
成语出处:《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供养僧徒之物
繁体字形:白毫之賜
英文翻译:The gift of Pekoe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赐:1.旧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赐予。2.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赐教。赐顾。请即赐复。3.敬辞,指别人给的东西或好处:厚赐受之有愧。
哎,你听说过“白毫之赐”这成语吗?说白了,就是形容别人给你特别珍贵的东西,可能是一份心意,也可能是一种恩惠。比如你朋友突然送你一本绝版书,这时候就能用:“老张这份白毫之赐,真是让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你看,这词儿是不是自带一股文雅又实在的劲儿?
那有人要问了:“这成语到底用在啥场合合适?”嘿,问得好!其实啊,它特别适合描述那种“意料之外的馈赠”。比如公司年会抽奖,你一个新人突然中了头奖,同事打趣说:“小王这白毫之赐,怕不是天选之子吧!”——既点出了惊喜感,又带着点幽默。
不过我得插句个人看法哈:现在人用成语总喜欢挑热门的,像“白毫之赐”这种冷门词儿反而更有味道。你想想,要是发朋友圈感谢别人帮忙,用“白毫之赐”是不是比“雪中送炭”更抓眼球?关键还能显摆文化底蕴,一举两得嘛!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假设你邻居阿姨突然端来一锅刚炖的鸡汤,这时候来句:“阿姨您这可是白毫之赐啊,我这胃今晚有福了!”既表达了感谢,又暗夸人家手艺金贵。不过注意啊,用这词得看对象,要是对着00后说,人家可能以为你在讲奶茶配料呢。
说到底,成语就像调味料,用对了地方才出彩。下次遇到别人不求回报帮你个大忙,不妨试试这句“白毫之赐”,保准让对方觉得你懂感恩,还带点文化人的俏皮劲儿。你说这算不算现代社交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