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ū
  • háo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成语解释: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秌毫之末

英文翻译:very small

秋毫之末的意思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末:1.东西的梢;尽头: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终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车。上世纪末。4.末子:锯末。茶叶末儿。把药研成末儿。5.姓。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成语评论

秋毫之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实用。比如我们可以用它来形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张工程师检查电路时,连秋毫之末的焊点瑕疵都没放过,这才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用“秋天鸟兽的绒毛尖”来比喻细节呢?其实古人观察到秋天气候干燥,动物新长的绒毛特别细软,绒毛尖端的轻微变化最能体现观察力,这种比喻既生动又符合生活经验。

在现代职场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假设有个设计师反复调整海报上0.5毫米的色差,同事觉得没必要,她可以说:“别小看这秋毫之末的差别,整体视觉平衡就靠这些细节撑着。”这里的关键在于,成语不仅描述细节本身,更强调主动关注细节的态度——就像品茶师能分辨水温相差三度的茶汤,这种能力需要长期训练。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个成语在现代科技领域有了新解读。去年参观天文馆时,讲解员说:“我们的射电望远镜连亿万光年外电磁波的秋毫之末都能捕捉。”这种古今用法的碰撞特别有意思——古人用肉眼观察自然,现代人用科技延伸感官,但追求精确的精神一脉相承。这让我想到,或许我们看待传统成语,也要像成语本身倡导的那样,既关注字面意思的“秋毫之末”,更要理解其精神内核。

有人可能会困惑:过分关注细节会不会因小失大?实际上成语本身就有答案。战国策原文“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的典故,恰恰提醒我们要在全局观基础上抓细节。就像厨师不会因为专注摆盘而忘记关火,项目经理既要盯着任务进度表的秋毫之末,也要随时把握整体方向。这种平衡智慧,才是成语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下次看到刺绣师傅调整丝线角度,或者程序员调试代码中的分号位置时,不妨想想“秋毫之末”这个词。它不只是个古老的比喻,更是种活在当下的工作哲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愿意为细微之处投入耐心的人,或许正悄悄改变着世界的精度标准。

秋毫之末的造句

  1. 造句 是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民谚 
  2. 造句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3. 造句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
  4. 造句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5. 造句 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6. 造句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7. 造句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8. 造句 招式变化繁杂秋扇见捐、秋毫之末、秋风扫落叶、秋毫无犯,终于破网,向残血刺去。
  9. 造句 要知道自己自从修习金鹏族的瞳术之后,不敢说是明察秋毫之末,但绝对不会被迷宫之类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
  10. 造句 正是,仙长法眼如电,明察秋毫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