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ǎi suì zhī hòu
成语解释:死的讳称。
成语出处:《诗 唐风 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史记 李不韦列传》:“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老年人死亡的婉言
繁体字形:百歲之后
英文翻译:after death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岁:1.年:岁月。岁首。岁末。岁暮。辞旧岁,迎新年。2.表示年龄的单位:孩子满了三岁了。这匹马是六岁口。3.指时间:岁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4.年成:歉岁。丰岁。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哎,说到“百岁之后”这个成语啊,说白了就是委婉表达“人去世后”的意思。比如老张总念叨:“百岁之后啊,我这院子里的桂花树得留给孙女,她打小就爱闻这花香。”你看,这词儿用起来既含蓄,又带着长辈对未来的牵挂。不过问题来了:为啥非要用“百岁之后”这么隐晦的说法呢?说白了,生死这事儿太沉重,换个说法既尊重了听者的感受,又能让话题不那么尖锐。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李婶在家族聚会上提了句:“等我们百岁之后,你们兄弟姐妹可得互相帮衬着。”这话乍听像在安排后事,其实藏着更深的含义——她真正想说的是家风传承。你看,成语用对了地方,能把敏感话题聊出温度来。这时候可能有人想问:现代人还爱用这种老派表达吗?别说,现在年轻人写家书、录视频遗嘱时反而爱用,既保留了文化味儿,又显得郑重其事。
话说回来,我觉着“百岁之后”最大的妙处在于它自带时间滤镜。就像王大爷常说的:“百岁之后的事儿谁能说得准?活好当下最实在!”你品,这成语用着用着,反而让人更珍惜眼前的日子。不过要提醒一句啊,用这词得看场合,要是对着病危的人硬扯“百岁之后”,那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
最后分享个真实案例。邻居家的老太太去年走了,整理遗物时发现她二十年前写的纸条:“百岁之后,书房第三格抽屉里的信,记得烧给老周。”结果全家人才知道,她惦记着给早逝的老伴捎去迟到的情书。你看,一个成语串起了两代人的记忆,这可比直白说“死后”有味道多了。说到底啊,语言就像个容器,装的是中国人那份含蓄深沉的情感。